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7|回复: 0

大唐帝国从隆盛走向衰败的终极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2 06: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 它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 至今令人向往不已 。 它的社会繁荣富庶 , 它的文化辉煌灿烂 , 它的武功强盛无匹 。 如此强大的帝国也难逃衰落 、 灭亡的结局 。 那么 , 大唐帝国从隆盛走向衰败的终极原因是什么 ?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在他的《中华史纲》中做了详细的分析:

1.jpg

唐代隆盛的制度原因

唐代隆盛的原因 , 可于其制度之健全合理中求得答案 。 按唐制渊源于隋 , 隋则承北朝余绪兼及南朝梁 、 陈之典章制度 , 至唐太宗时斟酌损益 , 制定完善 , 使其健全合理 。 其最重要者有四 :

第一是 “ 租庸调制 ”。“ 租庸调制 ” 是稳定繁荣社会经济的基础 , 它是由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发展而成的 。 男子年十八以上者 , 授田一百亩 , 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 , 于年满六十归还政府 , 二十亩为永业田 , 永远持有 。 每丁岁纳粟二石 , 是租 ; 随其乡之所产 , 岁纳绫绢二丈 , 布加五分之一 , 是调 ; 每岁为政府服役二十日 , 不役者 , 每日纳绢三尺 , 是庸 。 加役十五日者免调 , 加役三十日者租调均免 。 另定有灾害时减免租庸调的办法 。 这个制度使田纳租 , 户输调 , 身服役 , 负担均分 , 而且达到了轻徭薄赋的目的 , 例如口分田八十亩 , 只纳二石 , 等于四十分之一 。

第二是府兵制 。 隋文帝已为府兵制树立规模 , 唐初略有更张而已 。 其制是分全国为六百三十四折冲府 ( 府的数目 , 有许多不同的记载 ), 关中 , 亦即首都附近设二百六十一府 。 府分上 、 中 、 下三等 , 上府有府兵一千二百人 , 中府一千人 , 下府八百人 , 由折冲都尉统率 。 府兵从均田制下的农民中遴选 , 年二十入选 , 六十退役 , 平时种田 , 冬季由折冲都尉教习阵战 , 所有武器 、 用具 、 粮食均由府兵自备 。 身为府兵者 , 租庸调全免除 。 到长安当宿卫一个月称为 “ 番上 ”, 按距长安之距离定之 , 五百里为五番 , 五百里以外六番 , 千里七番 , 一千里以外八番 , 两千里十番 , 两千里以外十二番 。

府兵制有三大优点 :( 一 ) 政府不耗巨额糈饷以养兵 ;( 二 ) 府兵均殷重农民充任 , 武器自备 , 故军纪较佳 , 武器操练纯熟 , 战斗力强 ;( 三 ) 无人能拥兵自重形成割据 。 故唐初百余年 , 国威远播而库帑不耗竭 , 军力强大而无军阀 。

第三是三省制 , 即中书省 、 门下省 、 尚书省 。 举凡国家军政 , 均由中书舍人草拟 , 由中书令及侍郎审订之 , 咨送至门下省 。 门下省的主要职掌为对中书省所咨送来之诏令策敕进行审订 , 若门下省不同意中书省之拟议 , 可以 “ 封驳 ”, 即驳回重拟之意 , 如同意 , 即咨送尚书省 。 尚书省按门下咨送诏敕之性质 , 分别由六部尚书主理 , 六部尚书则下达其诏敕与执掌有关之九卿 ( 寺 ), 由九寺分别负责执行 , 并将执行之经过 , 限期向有关之尚书报告 。

三省制是集体领导 , 有抑制平衡的功能 , 使大政考虑较周详 , 奸人不易弄权 , 皇帝耳目一新 , 避免偏信独断 , 实大有裨益于政治之清明 。

第四是科举制 。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 , 唐代将这一制度发展完备 。

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曰制举。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平民任官,不仅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而且平民从此可以凭本领而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

租庸调制 、 府兵制 、 三省制与科举制 , 是唐代辉煌文化的四大柱石 。

安史之乱:唐由极盛而始衰的转折点

按唐制 , 郡县之上设十道按察使 ( 唐玄宗时增至十五道 ), 监督郡县行政 ; 边疆设六都护府 , 设大都督 , 主军事 。 唐高宗初年 , 大都督带使持节 , 即授以全权印信 ; 至唐睿宗二年 (711) 始有节度使之官名 。 初任此职者多为厚重名臣 , 且不久任 。 唐玄宗时期 , 政府在陇右 、 河东 、 河西 、 朔方等地置节度使 , 统管数州军民财政 , 专制一方之土地人民甲兵 。

宰相李林甫嫌同列以军功受尊崇 , 与己争权 , 乃请任用胡将 , 由是诸镇节度使多由胡人充任 , 镇兵将亦杂有胡人 。 唐室原出北朝 , 胡化很深 , 太宗即曾说胡人亦人也 , 何必分彼此 。

安禄山本杂胡 ( 父胡母突厥 ), 玄宗于 742 年任之为平卢节度使 , 旋即兼范阳节度使 、 河东节度使 , 使今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等地均受其统治 , 拥兵十八万之众 。

玄宗四十二年 (754) 正月 , 宰相杨国忠言安禄山必反 ,“ 试召之 , 必不来 ”, 安禄山闻命即至 , 玄宗由是益亲信安禄山 。 据说安禄山以唐玄宗待之厚 , 欲其死后始叛 , 杨国忠数次奏安禄山将反 , 唐玄宗不听 , 杨国忠乃数次设法刺激安禄山 ,“ 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 玄宗四十四年 (755) 十一月 , 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遂反 。

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 , 部将史思明杀庆绪 , 史思明复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 安史之乱前后长达八年之久 (755—762)。 经此一乱 , 社会破坏惨重 , 肃宗时全国人口已锐减至三百九十三万户 , 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二 , 一百余年来所滋养出的繁荣随风而逝 。

唐代衰亡的制度原因

历代的政治 , 就像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 , 有三大要素 : 乐章 、 指挥者 、 伴奏者 。 唐初四大制度 ( 租庸调制 、 府兵制 、 三省制与科举制 ) 是乐章 , 唐太宗是挥舞指挥棒的人 , 房玄龄 、 杜如晦 、 李勣等是演奏不同乐器的乐师 。 他们根据美好的乐章 , 奏出了千古赞赏的绝妙佳曲 —— 贞观之治 。 唐太宗逝世后 , 承继他的指挥人虽远不如他 , 但只要能按着旋律演奏 , 一样清音悦耳 , 嘹亮不绝 。 指挥与伴奏均在迭更 , 只要乐章不变 , 整个唐代仍然循康庄富强之道前进 。 一到乐章改变 , 才出现鼓噪杂乱的音响 , 令人掩耳 。

唐初四大制度自武则天 、 韦后以迄玄宗 , 已逐渐腐蚀转化 , 至安史之乱后 , 租庸调与府兵制已彻底被改变 , 三省制与科举制则已变质 , 弊窦丛生 , 失却创制本意 。 柱石腐溃 , 大厦焉得不倾覆 。

租庸调制不仅按耕地 、 户口与人丁合理分配负担 , 并有为民置产的命意 , 实行此制 , 必须严密调查户籍 。 唐高祖时即规定每年一制 “ 计账 ”, 即预计下一年的徭役之数 , 以为庸之张本 ; 另规定每三年一制户籍册 , 以为租调之根据 。 户籍册上尚须绘当事人之相貌形状 ( 类似今之照片 ), 以免奸欺 。

但到唐高宗晚年 , 由于计账户籍失实 , 农民负担不均 , 赋役苛重 , 因此农民逃亡 、 户籍隐漏的情况日益严重 。 同时 , 土地兼并之风亦盛 。 失掉土地的农民 , 沦为庄田的雇农或佃农 , 佃农所纳田租 , 十倍二十倍于租庸调制 。

府兵制亦逐渐变质 。 唐初为府兵者租庸调全免 , 故人多乐为之 , 亦颇受尊重 。 唐高宗以后 , 天下承平 , 府兵不受重视 , 将领亦视之为厮养 , 役使如奴仆 , 府兵地位低落 , 农民甚至自残肢体以避之 。

玄宗时代 , 均田制崩溃 , 府兵制失其依据 , 已至名存实亡的境地 。 玄宗十二年 (723), 宰相张说以番上之府兵羸弱 , 且逃亡殆尽 , 乃请用募兵方式 , 征集拱卫京师之宿卫 。 安史之乱起 , 征募之兵皆不战而溃 , 代而兴者为 “ 禁兵 ”。

禁军为直属皇帝的武装力量 , 李隆基曾凭借万骑禁军平定韦后 。 禁军共有左右十军 。 唐德宗信任宦官 , 让宦官统率禁军 , 宦官用以挟制朝政 。

三省制在政治上有抑制平衡与集思广益的功能 , 但主要靠皇帝英明 , 能选才任贤 。 唐玄宗晚年任用李林甫 、 杨国忠等奸佞之人 , 他们滥用亲近 , 普施官禄以收买人心 , 中央地方官吏日渐增加 , 做官成为发财之道 。 朝廷官僚充斥 , 阶职繁多 , 加以唐制中央集权 , 地方官权位低微 , 形成重内轻外情形 , 致使内外政治腐化懈弛 。

科举制亦发展出偏差 。 唐代科举之项目很多 , 常设者有明经 、 进士等八科 。 玄宗晚年 , 进士科已只重诗赋 。 进士甚受朝野尊崇 , 这是促成唐代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 但这一批以声韵辞章为学 , 吟诗作赋为务之进士 , 一旦为官 , 酬觞吟和 , 风流自赏 , 不懂政事 , 也不屑于理政事 。 科举制为百姓开进仕之途 , 但遴选出的是一批飘逸浮华的文士 , 使政治败坏 。

唐代衰亡的三个新兴因素

安史之乱后 , 有三大新兴的因素出现 , 即藩镇 、 宦官与朋党 。 这三股势力 , 交互激荡 , 终于使唐朝走向覆亡之途 , 中华世界遂由殷庶康庄而逐渐沦入凋零残破 。

藩镇是安史之乱的祸源 , 固非始于安史之乱 。 唯此事变之后 , 藩镇变本加厉 , 根基加深 , 范围更广 , 为祸更剧 。 节度使本由唐初抚驭边疆外族之六都护府演化而来 。 玄宗时的节度使 , 除剑南及岭南而外 , 其余均在西北 、 东北边境 。 玄宗时期中央权势显赫 , 各节度使均极驯服 。 安史之乱时 , 唐肃宗亟欲收复两京 ( 长安 、 洛阳 ), 未用李泌之策 , 直捣安史之巢穴 , 反封其降将为藩镇 。 故安史之乱虽平 , 藩镇之祸未已 。

藩镇之范围逐渐扩大 , 遍及全国各地 , 最后连长安附近亦有藩镇 。 同华节度使周智光欲扩大封地 , 历数大臣过失 , 且曰 :“ 此去长安百八十里 , 智光夜眠 , 不敢舒足 , 恐踏破长安城 。 至于挟天子令诸侯 , 唯周智光能之 。” 藩镇如此专横跋扈 , 原因有三 :

一 、 宦官专权 。 唐肃宗以后 , 宦官李辅国参与军事 , 权势日大 , 逐渐掌握藩镇黜陟之大权 。 皇帝常派遣宦官为 “ 监军 ”, 监督藩镇将领的军事行动 。 监军不谙军事 , 但权力大 。 战胜则宦官急忙向皇帝报捷邀功 , 战败则宦官对主将百端凌辱 。 若干忠于朝廷的藩镇 , 在宦官的淫威之下 , 自怀二心 , 藩镇的离心力自日益增加 , 朝廷讨伐无功 , 只有 “ 赦之 ” 之一法 。 如此发展下去 , 服从中央反可能殒身 , 实际独立或叛逆则未必获罪 。 由制裁到姑息 , 中央完全失去统驭地方的能力 。

二 、 自禁军代替府兵与骑而成为皇帝的唯一武力后 , 禁军之权 , 全操在宦官手中 。 宦官唯借以作威作福 , 真正作战 , 则见敌即溃 , 成为掳掠的主力 。 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区 , 只有江南八道 , 仅有一百四十万户百姓 。 养兵之粮糈缺乏 , 也是禁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 故一有叛乱 , 只有用听命的藩镇去讨伐叛逆 , 这些藩镇亦不过利用机会 , 扩张一己之地盘而已 , 如此相反相成 , 藩镇之祸亦愈演愈烈 。

三 、 藩镇总制领域的军政财权 。 唐德宗初行两税制时 , 藩镇尚需向中央输三分之一的税收 。 此后藩镇逐渐抗命 , 聚敛所得 , 完全擅自支配 。 更进而自立名目 , 征收赋税 。 藩镇独占盐铁之利 , 甚至自铸钱币 , 以增加财源 , 称霸一方 , 这与中央之府库耗竭 ,“ 赏赉不时 , 士卒有怨言 ” 适成对照 。 藩镇经济力量充实 , 故能养兵以自固 , 亦能网罗人才为己用 。

藩镇是一批有权无识之武夫 , 他们生活奢靡 , 只知穷民间财富以自享用 , 朘削百姓以养军队 。 所以 , 农村经济破产 , 百业萧条 。

唐代的第二个祸源是宦官权势之高涨 , 远超过后汉 。 唐代宦官干预朝政弄权 , 始于唐肃宗时之李辅国 。 唐肃宗崩后 , 李辅国为中书令 , 是以宦官拜宰相矣 ! 宦官因统率禁军 , 藩镇多出身禁军 , 中央要职亦多其门下 , 故终唐之势 , 宦官权势不衰 , 朝臣敢有稍露反对之意者 , 辄遭屠戮 。 宦官不仅对朝臣 , 对皇帝亦任意废立弑杀 。 自唐穆宗以后八代皇帝 , 八十余年间 , 为宦官所立者七位 , 两帝被弑 ( 如连唐宪宗在内 , 则是三帝 ), 一帝 ( 唐昭宗 ) 被幽 。 在朝廷用人行政完全受制于宦官后 , 朝政日益腐化 , 贪权纳贿之风盛行 , 百姓更深受其巧取豪夺之苦 。

使得唐代衰亡的最后一个因素是朋党 。 唐文宗 (826—840 在位 ) 尝叹曰 :“ 去河北贼易 , 去此朋党难 ”, 足见唐代朝廷党争之剧烈 。 所谓朋党 , 实即豪门世族与进士出身两者之间的冲突 。 科举制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的传统 , 平民竞进而皆有入仕之机会 。 官场职位虽多 , 仍无法餍足求仕者之众 , 由是结党自固 、 排挤异己之事自然发生 。

出身豪门世族者流 , 由于家世关系 , 多数有教养 。 关陇大世家 , 均承北朝余绪而重视儒术 , 故多务实而轻浮华 , 而且从小耳濡目染 , 对实际政治较有认知 。 他们虽也热衷政治 , 但由于教育及家世关系 , 不至于不择手段和只求高官厚禄 。

进士则 “重艺文,习奢靡”,他们猎取高官厚禄不择手段,阿谀逢迎权贵,尤其是宦官和藩镇,且无所不用其极。这类人士,自为阀阅出身的世族所不齿。

一般所谓 “ 牛李党争 ” 的解释是牛僧孺与李德裕朋党争权 , 实误 。 李 , 是指李宗闵 。 牛僧孺与李宗闵两位进士出身的人 , 依附宦官 , 排除异己 , 党同伐异 ,“ 使牛 、 李权势赫于天下 ”, 他们最想打击的是世族李德裕 ( 同时也是进士 )。 牛李党 “ 纷纭排陷 , 垂四十年 ”( 大致是 809—849 年 ), 中间经历六位皇帝 。 士大夫勾结宦官 , 揽权倾轧的结果 , 朝政自是败坏 。

唐玄宗以后,盛唐立国的支柱开始腐蚀变质,加上藩镇、宦官、朋党的无情摧残,大厦已摇摇欲坠。民变再掀起狂风暴雨,唐代倾覆的命运便来临了。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9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