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文公下令,两路俱班师。大军屯于太行山之南,派魏犨平定阳樊之地,颠额平定攒茅之地,栾枝平定温之地,晋文公亲率赵衰平定原之地。为何平定原之地,需要文公亲往?原来原地乃周卿士原伯贯之封邑,原伯贯兵败无功,周襄王夺其邑与晋。原伯贯仍在原城,恐其不服,所以必须亲往。
颠颉至攒茅,栾枝至温,守臣俱携酒食出迎。
魏犨至阳樊,守臣苍葛对其部下说:“周襄王放弃了险峻丰裕之地,余地还有多少。而晋又受四邑,我与晋同是王臣,岂可服之。”遂率百姓持械登城。
魏犨大怒,引兵围之,大叫:“早早降顺,万事俱休!若打破城池,尽皆屠戮!”
苍葛在城上答道:“吾闻‘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今此乃王畿之地。畿内百姓,非王之宗族,即王之亲戚。晋亦周之臣子,忍以兵威相劫耶?”
魏犨感其言,遗人驰报晋文公。文公致书于苍葛,略曰:四邑之地,乃天子之赐,寡人不敢违命。将军若念天子之姻亲,率众以归晋国,还是惟将军之命是听。
因而晓谕魏犨缓其攻,任从阳樊民众迁徙。苍葛得书,命城中百姓:“愿归周者去,愿从晋者留。”
百姓愿去者大半,苍葛尽率之,迁于轵村。魏犨定其疆界而还。
晋文公同赵衰至原地。原伯贯告诉其部下说:“晋兵围阳樊,尽屠其民矣!”
原人恐惧,共誓死守,晋兵围原城。赵衰道:“民众所以不服晋者,是不信晋之故。君上示之以信,将不攻而下。”
晋文公曰:“如何示信?”
赵衰回答:“请下令,军士各持三日之粮,若三日攻原不下,即当解围而去。”
晋文公依其言。到了第三日,军吏报告:“军中只有今日之粮了!”文公不答。
是日,夜半,有原地之民缒城而下,言道:“城中已探知阳樊之民,未尝遭戮,相约于明晚献门。”
文公曰:“寡人原约攻城以三日为期,三日不下,解围去之。今满三日矣,寡人明早退师。尔百姓自尽守城之事,不必又怀二念。”
军吏请示道:“原民约明晚献门,主公何不暂留一日,拔一城而归?即使粮尽,阳樊去此不远,可驰取也。”
晋文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三日之令,谁不闻之?若复留一日,是失信矣!得原而失信,民众凭何信于寡人?”
黎明,即解原围。原民相顾道:“晋侯宁失城,不失信,此有道之君!”
于是争立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纷纷不绝。原伯贯不能禁止,只得开城出降。
晋军行三十里,原民追至,原伯贯降书亦到。
晋文公命扎住车马,以单车直入原城,百姓鼓舞称庆。原伯贯来见,文公待以王朝卿士之礼,迁其家于河北。文公择四邑将守曰:“昔子余以壶餮从寡人于卫,忍饥不食,此信士也。寡人以信得原,还以信守之。使赵衰为原大夫,兼领阳樊。又对卻溱说道:“你不私用其族,首同栾氏通款于寡人,寡人不敢忘。”
于是,以卻溱为温大夫,兼守攒茅。各留兵二千戌其地。
晋文公定了温、原、阳樊、攒茅四邑封境,直通太行山之南,谓之南阳。此乃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冬之事。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