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意见》锚定2025年、2030年等时间节点,擘画绿色“蓝图”,对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作出思路“导航”,15项具体任务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发展铺设出实践新路径。
“一带一路”在新征程上焕发新活力,离不开绿色铺底。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不忘绿色建设。几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深化绿色实践,立足共建“美丽家园”共同目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工程、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无限融合,在理念引领、机制交流、务实合作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绿色,成为了“一带一路”鲜明的色彩呈现。
滴水不成海,独木不成林。建设生态地球,呵护绿色家园,离不开世界各国的积极行动。《意见》围绕推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等提出具体任务,释放出未来中国与世界合作更加导向绿色发展的鲜明“风向标”。不论是基础建设、能源合作,还是绿色产业、经济贸易,或是科技创新、标准制定等,都应把绿色、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考量位置来谋划。“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合作共赢各领域、各方面,为世界走稳走好绿色发展路子立起标杆、作出示范。
从合作共赢起笔,向绿色未来落笔,绿色合作让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在世界徐徐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再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和词汇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积极寻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最大公约数”,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推动绿色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世界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面发力,中国当之无愧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绿色转型升级,意味着要摒弃一些传统领域“高能耗”“高排放”等要素,向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方向延伸。《意见》明确,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稳慎推进在建境外煤电项目。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采用先进技术升级节能环保设施等,一系列具体行动向国际社会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挑战的坚定决心。“高能耗”退场,“新装备”登场,无疑是绿色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对此,能源技术装备领域、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多式联运和绿色物流、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太阳能发电等产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抢抓机遇、做大绿色合作,“一带一路”前景更加令人可期。
统筹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途径。环境问题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各国合作采取集体行动积极应对。在此背景下,统筹绿色发展,既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意见》在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均突出了统筹合作,包括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部门、地方、企业联动,统筹推进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合作,充分尊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际,互学互鉴,携手合作等。这体现了在描绘“一带一路”绿色底色时,我国坚持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统筹政企关系、重点领域和海外项目,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携手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风险防范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国际外部形势日趋复杂背景下,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极其容易被扩大和泛化、形成环境社会风险和环境政治风险,需要积极防范和化解保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顺利实施。《意见》在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中均提出防范风险和风险防控等,包括要严格遵守东道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规则标准,高度重视当地民众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诉求,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强化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控,同时还要指导企业提高环境风险意识,加强境外项目环境管理,引导企业切实做好境外项目环境影响管理工作,通过正面引导、跟踪服务等多种措施,加强项目建设运营期环境指导和服务等。这些措施将显著提升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顺利实施。
2021年底召开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并就新形势下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表明,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但是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和方式必然会发生一定变化。
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中企而言,推动绿色投资,既可降低境外投资的气候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又能树立绿色投资者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除了提出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近日,毕马威中国“一带一路”工作组主管合伙人江立勤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绿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
2022年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九年,中国已经与147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合作文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开展务实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中老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中白工业园等一批标杆示范项目,覆盖铁路、公路、港口、能源、通信、园区和公用事业等诸多领域。过去两年多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从以往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到优化产业链布局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江立勤说。
随着全球100多个国家发布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已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各国疫后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2021年9月,习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未来中国将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绿色能源发展,重点开发新能源上游的矿业(如锂矿)项目以及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多数沿线国家非水可再生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需求旺盛,加上中国光伏和风电的技术及成本在全球领先,为“一带一路”投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一批清洁能源项目,绿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野生动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交流合作,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2021年6月,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期间,中国等29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开展国际合作以实现绿色和可持续经济复苏,促进疫情后的低碳、有韧性和包容性经济增长。
绿色投资挑战不小
江立勤认为,从项目的行业类别来看,过去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得最多的是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随着全球疫情带来不同程度的供应链中断危机,以及全球对ESG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未来中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将是优化产业链全球布局从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实施绿色、健康和数字化项目以推动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当前,已有130多个国家承诺在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中包括新加坡、匈牙利、智利、哥斯达黎加、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和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做出碳中和承诺并实施相应的绿色低碳政策。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投资让中企面临诸多机遇。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单位GDP的能源强度、碳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均较高,且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从自身可持续发展来说,需要实施绿色投资。
与此同时,有专家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投资的挑战不容忽视。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发展程度较低,高耗能、高投入的传统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和能源贫困的现象较大范围存在,而且绿色发展理念滞后。
据国际能源署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75%的人口无法获得电力,且无法用电的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总体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任务繁重,环境保护意识弱,尚未意识到开展绿色投资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开展绿色投资的难度较大。例如,南亚和东南亚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环境承载压力大;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气候干燥,森林覆盖率低,面临严重的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问题。
此外,一些“一带一路”投资项目与绿色发展要求差距较大。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以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明主题
前不久,中国信保与生态环境部签署《协同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希望双方以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起点,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政金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服务支持新发展格局下的绿色丝绸之路。
赵英民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互支撑,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及疫后复苏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部信息显示,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总体呈增长态势,这一趋势预计将延续并不断增强。
江立勤称,针对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运营将向绿色项目拓展,对相关的政府部门来说,希望能够更多地利用政府间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性布局,更好地抢占当地市场,建立先发优势。
对于参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中国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与当地政府合作,而且更需要与当地社区、环保组织等打交道,严格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企业要认识到,沿线地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科学认识其差异巨大的地理格局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基础。发展仍然是解决当今世界矛盾和挑战的唯一选择。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项目、推动经济增长,是沿线各国发展的根本需要。
江立勤建议,企业应该及早洞察新的趋势变化,在战略层面,将“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和运营纳入企业全球国际化布局的整体战略中考虑,要以长远的目标来考虑和分析投资所在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建立长期的战略目标;组织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队伍,储备具有国际化运营能力和经验的中高层人才;在IT系统、数据平台、财务共享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更有效地将海外公司的运营信息整合管理,及早从预算管理和结果导向的角度掌控和指导海外公司的发展。
根據 一帶一路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