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环球时报
对上周末倒在奥斯陆爆炸和枪击事件血泊中的90多名受害者,我们心痛和惋惜。笔者曾去过奥斯陆,那是一个安宁、友好、开放和美丽的城市。但为什么那名挪威本土凶手做出灭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为什么如此丧心病狂和心狠手辣?
挪威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人人享有“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教育和医疗都免费。金融危机对挪威经济冲击也不大,失业率只有3%,失业者可以享受不错的救济金。这样的经济情况不可能是这次屠杀的经济背景。挪威也不是“威权”国家,也不会有太大的政治背景。据目前信息,凶手以往好像也不是无恶不作的大混蛋。
“奥斯陆惨案”是不是一种与社会背景关系不大的恶?当下一发生此类悲剧,舆论和反思多半会落入深挖背景、揭露社会或阴谋黑幕的窠臼。其实,近年来,有一些作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有一定的“孤立性”和“偶发性”,如果一味硬挖和批判,不仅在探讨思路上牵强附会,而且也会影响到对偶发“作恶”的防范。
因为,无论在何地和何国,或富或贫,个体行为和对人性的冒犯常充满复杂性,一个人犯罪的一瞬间,真是难以捉摸,人们可以做各种分析,但也不宜都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做不必要的“关联”剖析,这样同样也会添乱,也有恶果。
到目前为止,“奥斯陆惨案”至少给我们三点警示。
一是,高福利的无忧,高收入的富裕,理想、道德、信仰和法律的约束,社会的整体和谐安宁,还有从小系统教育孩子保持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敬畏和善意等等,当然都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但无论何时和何种情况下,与社会背景关系不大的恶性犯罪个案,甚至大案,总是可能突如其来地发生。这就提醒我们,即使在非常好的社会情况下,我国在威慑、制止和惩罚犯罪行为的力量上也不可有一日松懈和削弱。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对我国在社会治安上的投入和队伍建设等颇有微词。现在看来,不论如何,这些投入和建设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的确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二是,在“奥斯陆惨案”中,我们又看到美国校园枪杀案等那种熟悉的“作秀”,杀手不仅极其凶残,也有极强的“表演欲”。这类新凶手对老凶手的“模仿”,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目前,暴力文化正在超越国度、制度和人文,在全世界流行,甚至成为犯罪的“独立导师”。曾有机构统计,一名美国青少年18岁之前在各种媒体上能看到4万起谋杀案和20万起其他暴力行为。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引进的大片,还是国产影视剧,杀戮和拳脚血腥场面早已不新鲜。新出现的“网络暴力”也不可忽视,各国青少年爱玩的网游,大都是以杀人为巧、为乐或为荣的。从暴力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从各种影像和文字中所得到的直接信息就是:暴力和杀戮已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和出名出位的最佳方法,而死亡不过是一场“游戏”。
笔者最后想提醒,对恶性案件的无限制报道,过分渲染有很不好的副作用,可能引起犯罪的“扩大化”,甚至起到诱导或教唆的极坏作用。对此类报道要有节制,如尽量压制凶手的“名声”,不提他的名字或使用代号。我们要让那些“心动者”看到,借助传媒、靠做凶残大案“遗臭万年”的目的是不会得逞的。可遗憾的是,每每遇到此类悲剧,因媒体竞争和所谓新闻事实等原因,凶手大都如愿以偿。这次“奥斯陆惨案”,媒体大概也不会例外。此类恶性循环,非常令人担忧。现在,对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大概都不应有隔岸观火和与己无关的心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