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肯尼亚达达布8月5日电通讯:达达布中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王雅楠
在肯尼亚与索马里边境的达达布难民营谈到“未来”,住在这里的难民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人员会给出他们自己的定义:获得更为稳定的一日三餐及水源,推动援助项目多覆盖一个区域,抑或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看到明早升起的太阳。未来,在达达布很实际,甚至显得孱弱而惨淡。
伊萨克来自德国非政府组织“德国国际合作”。他一早就开始在达达布难民营最大营地伊福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为难民儿童注射疫苗。伊萨克告诉记者,从早晨6点半开始,他和其他3个同事就开始挨家挨户排查还未接受麻疹、小儿麻痹疫苗及维他命A注射的0至59个月的儿童,“到现在(9点半左右),我们已经为60多个孩子注射了疫苗”。每天,他们平均为约100名孩子注射疫苗。
伊萨克介绍说,儿基会的免疫行动覆盖难民营全部3个营地。他说:“儿童是难民中最脆弱的群体,大多数孩子因为长途跋涉早已失去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糟糕的营养条件更不用说,我们所希望的是让难民儿童最大限度不受疾病的侵袭。”对于未来,伊萨克说,就是努力实现难民营中95%的儿童都能够获得“免疫保障”的目标。
7月,新抵达达达布的索马里难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超过4万人次。联合国儿基会紧急情况协调官员泰迪坦言,营养不良、缺水少粮是大多数难民现在所处的状态,“新难民每天都在抵达,其中80%是妇女和儿童,难题已经很多,且还在不断延续、增加,这里的未来需要更充足的援助物资、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及更坚决的国际承诺。”
今年62岁的阿里有个庞大的家庭,3个妻子、7个孩子,一家人花了1个半月时间从索马里中部的丁索尔徒步来到达达布。无望地看着最年轻的妻子在为两个月的小儿子哺乳,阿里说,“能活下来已经万幸”。
阿里的“家”实际上是用树枝、破布、塑料布搭起的拱形窝棚,面积只有几平米,早上10点多里面就已热气蒸腾,“难民署发放的帐篷很有限,我们只领到遮雨的篷布,剩下的材料都要自己找,晚上住在里面四处透风,家里人现在的健康状况都不是很好”。尽管如此,回想起索马里国内的灾情和一路坎坷,在家乡因旱情失去大片农田的他依然感激地说,“我感谢来到这里后获得的帮助”。
“每天的口粮虽然并不充裕,但孩子们都能吃上饭,援助组织也在尽力为难民们提供有营养的食物。而在索马里,饥饿和冲突毁了我们的生活,逃难的路上,武装分子用枪顶着我的头夺走仅剩的钱财。现在是穆斯林的斋月,每天我要做5次礼拜,坚持如此就是因为我的信仰告诉我,未来还有希望。”
一路跟随记者担当翻译的吉马勒1991年就因索马里内乱来到了伊福营地,“当时我13岁,父亲在战火中失去了性命,母亲带着我和3个妹妹来到这里。那个时候,躲避战乱、过上安全的日子就是未来,”吉马勒说。
在伊福营地内读完初中的吉马勒会说流利的英语,为国际组织和媒体担任翻译,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两年半前,他还开始学习电视新闻采编。他说:“机缘巧合,我开始接触新闻,这让我发现身边的故事太多太多。现在,未来的希望就是让我有能力像你们一样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
然而,吉马勒的幸运并非降临在每个人身上。营地边缘,收起家当准备向另一个难民聚集点转移的易卜拉欣一家临行前向不久前埋葬在路旁低矮墓冢的两岁的儿子默默告别,“我只要剩下5个孩子不要再离开我”,擎着虔诚的信仰不断为生存跋涉,这或许就是他对于未来的诠释。(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