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阿尔及尔5月9日电随笔:从开罗到阿尔及尔——两个城市的选举困惑
新华社记者蔺妍 黄健
开罗,尼罗河畔隧道,数百张竞选招贴画连成一片,遮住了斑驳的墙面;银发苍苍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目光深邃,“创造就业机会”的竞选口号呈现出铅灰色。
阿尔及尔,社区体育馆,近千张白色和绿色的塑料座椅,拼出阿尔及利亚国旗的颜色,参与竞选议会席位的候选人的出现,引来场内一片鼓声。
从开罗到阿尔及尔,不过4个小时的飞机行程,同处地中海南岸的这两座北非首都城市,正被“选举”这一关键词再次联结起来。5月10日,阿尔及利亚将举行国民议会选举;5月23日,埃及将举行总统选举。
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经常被阿拉伯学界用来作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均见证了艰苦卓绝的反殖民斗争,独立后都经历过国有化进程的阵痛,在全球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寻找产业定位、促进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难题。
但到了2011年,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局面:激荡西亚北非的风云,迫使执政多年的穆巴拉克下台,埃及至今示威冲突不断;而阿尔及利亚当局因及时宣布改革措施,避免了席卷周边邻国的动荡。
无论是躁动的开罗,还是平静的阿尔及尔,面对不同的选举,面对同样五花八门的候选人名单,普通民众却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到底谁才能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善?
开罗出租司机哈马德对记者说,他会选择伊斯兰候选人阿布福图,但细问哪些政见吸引他,哈马德却一时语塞。埃及媒体人艾哈迈德说:“事实上,大多数的民众都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去分辨候选人的优劣,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很盲目。”更多的开罗人,则对选举前频发的冲突感到厌倦。
与此相比,上世纪80年代就领略到多元化政治的阿尔及尔人,早已不再为所谓的“选举权利”感到兴奋。随之而来的10年内战及惨痛的人员伤亡,让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抱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阿尔及尔街头竞选宣传栏前驻足观看的国家电力公司职员艾哈森说,自己不会投票,无论是伊斯兰党派还是世俗党派,提出的都是空泛的口号,与百姓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旁边的赛义德告诉记者,参选的44个党派中近半都是新近成立的无名小党,竞选纲领尚不完善,也难以赢得民众的信任。
上午11点,街边咖啡店里或站或坐着许多年轻人在闲聊。老板对记者说,现在失业的年轻人太多啦,政府近期又提高了最低补贴,但这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啊。当地媒体人阿齐丁也表示,阿尔及利亚经济结构单一,工农业发展缓慢,各政党的蓝图固然宏伟,却似乎难以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
民众对选举的冷漠和因此可能造成的低投票率,成为政府最大的担忧。总统布特弗利卡三番五次呼吁民众参与选举,警告过低的投票率可能带来外国干涉。即便如此,当地主流媒体《消息报》预测,选举投票率可能仅有20%左右。
在相隔2700多公里的两座北非城市,仅有高中文凭的开罗司机哈马德和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阿尔及尔居民绍基表达了同样的心声:选举并非民众关注的焦点,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要忘了,选举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