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内罗毕8月17日电通讯:寻味肯尼亚:简单却是家的味道
新华社记者宋晨 王雅楠
饮食是一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来到肯尼亚,自然会想寻找正宗的非洲味道。走在肯尼亚的大街小巷,随便拉住一个当地人问,他一定会告诉你,最“肯尼亚”的食物非“乌加利(Ugali)”莫属。
其实,这是一种在撒哈拉以南很多国家都相当流行的主食,做法也大同小异。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用当地语言给了它不一样的名字——在肯尼亚叫做“乌加利”,在津巴布韦叫“萨扎(Sadza)”,在南非被称为“帕谱(Pap)”,在马拉维是“恩西马(Nsima)”,在赞比亚则是“恩希马(Nshima)”。
“Ugali”是斯瓦西里语,译成中文就是“玉米饭”的意思。很多人一定会大失所望,“玉米饭”也能作为一个国家饮食文化的代表?
没错,在肯尼亚,确实是这样。
肯尼亚人的饮食传统强调“简单”,加工食物没有复杂的程序,尽可能做到天然和原始。肯尼亚人吃饭还讲究“效益”,尤其是经济拮据的百姓,希望用尽可能少的粮食,喂饱尽可能多的人。这种最初以果腹为主的烹饪理念,使乌加利成为肯尼亚人餐桌上的主角,无论是作为正餐的午饭,还是在结束了一天辛苦工作后的晚餐,都会有一盘乌加利。
“肯尼亚人可以每顿饭都吃乌加利,就像你们中国人吃米饭。不吃乌加利,这顿饭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肯尼亚姑娘莫林说。
甚至有肯尼亚人会开玩笑说,“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在国际大赛上总是能得长跑冠军吗?那是因为肯尼亚人人都吃乌加利。”虽然我们无从考证乌加利和长跑冠军究竟有没有关系,但这的确能说明乌加利是肯尼亚不折不扣的“国民食品”。
乌加利究竟“长”得什么样呢?
说得直白点,它就是一团用玉米粉做成的大面团,吃在嘴里,跟其他主食一样,简单得没有多少味道,但如果仔细咀嚼,会有淡淡的粮食的香甜。
在肯尼亚,乌加利通常和炖鱼、炖肉以及焖熟的绿色蔬菜泥搭配着吃。这种菜泥在斯瓦西里语里意思是“延长一周”,是指这道菜很便宜,主妇能从容地延长一周的家庭开销。
乌加利的食用方法相当有趣。肯尼亚人通常不使用餐具,而是直接用手从盘子里挖出一小块乌加利,拿手指捏住,再用灵活的大拇指一边揉一边按,直到把它搓得溜光筋道,然后在上面压出一个小坑,加点调味汁,或者放点炖肉、菜泥上去,就可塞进嘴里了。
“我觉得我们的手比勺子或者叉子灵活多了,”肯尼亚小伙穆维塔说。但是对于很多尝鲜的外国人来说,用手吃饭多少还是需要点技巧的。要注意的是,乌加利一定要以右手取食,因为在当地风俗中左手是用来净身的,如果用它来拿食物,是十分不礼貌的。另外,乌加利不能在调味汁里泡得太久,否则会碎成小块。
乌加利的原料通常是玉米粉,因为玉米是肯尼亚常见的作物之一。根据口味的不同,也有人用木薯粉,或者高粱粉等作为替代品。
概括起来,制作乌加利只要简单的两步:倒入玉米粉、搅拌,但肯尼亚人却说它“是门艺术”,因为做起来要比说起来难。
制作乌加利时,要先把水烧沸,然后将玉米粉慢慢倒入锅中,调到文火,用木勺或木铲沿着同一个方向轻轻搅动,并把所有的结块捣碎,这时的乌加利看起来就像是一锅玉米粥。边搅拌,边继续加入玉米粉,粥越来越稠,逐渐变成一锅玉米糊。
继续加入玉米粉,不停地搅拌,大约15至20分钟后,玉米糊开始变粘,粘在木铲上,并且像土豆泥那样柔软有弹性。这时,要盖上锅盖,关火冷却。待5分钟以后,连锅端起,把乌加利倒扣在盘子里,就像是一大团蓬松的散发着热气的奶油。
如果希望乌加利的口感更丰富一些,在烹煮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盐、糖或者黄油、牛奶等调味。
做好的乌加利,会因水质、炉温、原料的材质、个人的喜好甚至锅的种类不同而软硬不一,但做得好的乌加利既不应当太干,也不应当太粘,这样用手取食会比较容易。
乌加利看似简单,但在肯尼亚饮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肯尼亚小伙穆维塔介绍说,对肯尼亚家庭来说,每天吃乌加利的时候,是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光。因为这时,一家人总是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着一盘乌加利,大家边吃边话家常,享受天伦之乐。
穆维塔说:“是乌加利让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家里通常是妈妈做好饭,全家人围在灯下桌边,大家把手伸进同一个盘子里挖乌加利。一边吃,一边聊天,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