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88|回复: 0

讲述“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访《龙的礼物》作者、美国学者布罗蒂加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4 11: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华盛顿9月13日电专访:讲述“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访《龙的礼物》作者、美国学者布罗蒂加姆(详版)

新华社记者孙浩

“对中国和非洲关注了近30年,我想自己在这一领域比较有发言权。”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娓娓道来自己几十年来奔走于中国和非洲大陆的所见、所感、所思。

随着中非关系发展日受关注,布罗蒂加姆所著的《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出版两年来,其扎实的研究和细腻的笔触,特别是该书呈现出与西方媒体惯常报道迥异的故事脉络,引起不少英语读者的浓厚兴趣。近日,该书的中文版已在中国出版,布罗蒂加姆对中国读者的反应颇为期待。

从“冷门”变热点

结束了今夏在中国和非洲的访问,布罗蒂加姆来到位于华盛顿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担任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国际发展项目主任。在尚未收拾停当的办公室内,布罗蒂加姆抽出墨绿色封面的《中国援助与非洲发展:输出绿色革命》一书,笑言,“这是我1998年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中国与非洲的著作,但当时读者寥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国际发展专业的布罗蒂加姆就对中国和非洲这两块对西方而言颇具神秘感的土地产生浓厚兴趣,曾到中国香港、台湾学习中文,随后也走进非洲展开研究,立意将两个兴趣点合并为对“中国在非洲”这个当时还属于冷门课题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海外发展也日益引人关注。自2006年起,布罗蒂加姆明显感到“中国在非洲”这一“冷门”学术问题热了起来。

“很多人陆续打电话问我,‘中国到底在非洲做什么?’”布罗蒂加姆希望通过一本书给大众一个更准确、更真实的答案。在立足于此前20余年研究的基础上,布罗蒂加姆自2007年至2009年再度前往非洲12个国家展开密集调研。

布罗蒂加姆进行了上百次采访,访谈对象涵盖中国使馆官员、中资企业员工、小生意老板、援非医生、中国游客,以及不同国家的非洲各阶层人士。

“一路采访下来,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人对非洲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布罗蒂加姆说。在这些受访者中,既有人怀揣着父辈那种“第三世界兄弟相互援助”的理想情怀,也有人带着冒险精神和勤奋致富的信念来寻找机遇,还有不少人“单纯想来神秘的非洲看一看”。在她看来,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经历很难用一种西方媒体勾勒的“刻板印象”来概述。

破解西方疑问

用布罗蒂加姆的话说,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解开谜团”。就中国在非洲的发展问题,这位美国学者在书中给出了不少在西方社会舆论中“不常见的答案”。

——疑问一:中国是非洲“新殖民者”?

布罗蒂加姆认为,显然非洲人对此更有发言权。“听到这个问题,他们告诉我,这恐怕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商。非洲民众经历过殖民时代,殖民者使用的是武力手段,实施政治控制,甚至压抑当地发展以防范日后挑战,但中国在非洲的做法显然不是殖民者。”

她还指出,一些西方媒体和非洲媒体所做的民调也显示,非洲人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是积极的。同时,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影响力的下降,新旧力量在非洲发展问题上不必展开“零和游戏”,西方不必对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抱持过度戒心。

——疑问二:中国来非洲只为自然资源?

布罗蒂加姆说,迄今为止,非洲所获取的大部分外国投资,包括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都集中于自然资源领域,非洲输往西方的也主要是资源和能源类商品,“美非关系无疑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但没人说美国在非洲发展只为抢夺资源,因为诉求总是多样化、多层面的”。

她进而指出,对中非关系的判断也应更为客观,中国作为一个地位和实力不断上升的新兴大国,外交在其对非关系诉求中至关重要。简而言之,中国更重视在非洲大陆“交朋友”。

——疑问三:“中国制造”挤垮“非洲制造”?

布罗蒂加姆说,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部分国家如纺织业这类“入门级”的工业领域,非洲企业因缺少新技术、新机器,而导致竞争力不足,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一些中国企业的到来自然对他们构成压力,但这是全球化大潮之下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非中国人到非洲后才显现。

而在不少非洲国家的制造业领域,当地企业实力正日益提高,足以抗衡来自中国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开始改变经营方式,到非洲投资制造业并雇佣当地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非洲发展的重点内容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参与,这对非洲制造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整体而言,非洲制造业在过去6年至8年间增速不断提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制造’挤垮了‘非洲制造’。”

综上种种,布罗蒂加姆告诉记者,她写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给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中非关系实景,期望他们在正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和合作模式。

借鉴“中国模式”?

1980年,美国高校研究生布罗蒂加姆从香港经广东到内地旅游,途中路过了一片稻田,“那就是今天的深圳”。中国三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布罗蒂加姆在看待中非关系时有了不同的视角。她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与欧美有着显著不同。

布罗蒂加姆认为,欧美国家一直以来倾向于将非洲视为“有问题的地方”,对非关系侧重于单一的援助和慈善形式,特别是强调以“民主”等作为换取援助的条件。西方的对非思维是——“我们来了,我们要帮助你,但你要先完成这些条件”。

而中国却采取了全然不同的方式。凭借其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国倾向于认为单纯的援助“治标不治本”,更乐于以双赢为目标、以平等合作伙伴的姿态面对非洲国家,展开集合了援助、投资和贸易等多途径的有效实践。布罗蒂加姆认为,“不少非洲人挺喜欢这种平等的交往模式”。

布罗蒂加姆说,非洲拥有54个国家,发展程度差异显著,其中一些国家完全有机会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中获取宝贵经验,相信中国也欢迎非洲人来实地学习和借鉴“中国模式”的经验。此外,中国正处于重要产业转型期,这为其他国家在低端制造业等领域“腾”出了重要的发展机会。“相信在今后30年间,非洲一些国家有能力抓住这些机遇。”

整体而言,布罗蒂加姆说,中国对非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比重仍很小,这意味着中非合作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合作规模扩大、合作形式日益多样,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路径也将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将成为她日后的研究课题。

自《龙的礼物》出版后,布罗蒂加姆还开启了一个英文博客,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链接有关中非关系的媒体报道及研究成果,与网友展开讨论,继续讲述“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12 14: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