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记者梁赛玉)“今天,我带着一堆海鲜从大连赶回家孝敬老妈,结果阿姨问我,你是去丈母娘家么?她明明知道我还没有女朋友!”最近连着几天,吕凯文都会登陆“卢瑟”版,发布他每天的“卢事”。
“卢瑟”版是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上新设立的版面,取自英文LOSER(失败者)的谐音,开版仅短短十多天,就有超过两万八千个帖子,网友们纷纷自称“卢瑟”,“吐槽”自己的不如意。
“为了找一个女朋友,我甚至在百合网上相亲,还有比我更卢的么?”吕凯文调侃道。
吕凯文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刚在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工作一年多。这位自封的“卢瑟”拿着将近两万的月工资,在大连生活得并不艰难。
正如吕凯文一样,越来越多初入社会的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高房价、高物价、高消费的现实,开始乐于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卢瑟”经历。
有网友给出了关于“卢瑟”的几条标准,“25岁前没谈过恋爱;30岁前年薪不足X万;25岁前没发过引用因子1以上刊物的文章;30岁前没做过科级以上干部。”
在清华大学就读硕士学位的年轻作家蒋方舟在《关于LOSER与WINNER标准问题的讨论》中为LOSER设定了如下一些关键词,他们“名牌大学,朝九晚五打卡,坐在格子间的电脑旁,地铁,泡吧,听蓝调,加班,住租来或按揭的公寓,买简约的宜家家具,不看中文报纸不看中国电影。”
而与这些现象恰恰相反的则被称为“温拿”——另一个在版面上出现频率极高的名词语,指代无需努力便可轻易拥有一切的得意人群。
“卢瑟”吕凯文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中产家庭,“像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背景,赚的都是辛苦钱。”他说起内心深处的隐忧,“你越往前走,就越发现在财富和权力上你很难在中国成为所谓的温拿,二三线城市更是这样。”
吕凯文说自己并没有安全感,高收入的工作十分辛苦,但是有些人轻易就可以得到你得不到的东西。
面对越来越多的“卢瑟”,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指出年轻人目前存在的焦虑主要由于现今社会环境决定。
“这些青年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学历,可以称为中产阶级,但是在当下中国,过去社会上认为很体面的中产阶级,如今出现了隐形化的趋势。”夏学銮说。因为目前存在的社会环境的确存在着贫富阶层固化的现象,这对于刚毕业、出身于二三线城市但在大城市打拼、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成功的年青人来说的确不易。
但蒋方舟认为,这些自称为卢瑟族的青年,是因为社会与校园的巨大落差。“这些在高考中胜利大逃亡的学子在社会中的几年,也许由于起点较高的缘故,对于生活的期望和胃口都大些。”蒋方舟写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称“卢瑟”存在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对于中国2.6亿农民工来说,他们有稳定的工作、有好的学历和收入,这是“无病呻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国家重点教育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中,文凭出现贬值现象。当大多数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逐年上升时,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生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月薪水平正在下降。
“社会应该创造更好的机会,比如更高的工资,比如制度性的改变,”夏学銮说,“同时,作为年轻人,不要过多的抱怨,需要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
吕凯文告诉记者,卢瑟版灌水的网友们鼓励他说,“现在的温拿,都是十年前的卢瑟。”(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