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内罗毕9月8日电专访:一位“老肯”和他的办报心声——访肯尼亚《非洲之声》总编韩军
新华社记者陈莹莹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办公室里,韩军像往常一样,在电脑上一遍遍检查着将要发出去的电子刊物《非洲之声》。对于这位“老肯”,7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份由他自己创办编辑的电子杂志《非洲之声》迎来了发行第2000期。
2000,这是个沉甸甸的数字。在韩军的记忆里,那是他为肯尼亚华侨华人传播祖(籍)国声音工作的日日夜夜,是他作为肯尼亚华侨华人联合会主席为凝聚全肯侨胞奔走的努力,是他闯荡非洲20余载仍旧火热的一颗赤子之心。
“《非洲之声》要做成海外华人与祖籍国和住在国政府沟通与交流的最重要渠道,”这位“老肯”谈着他的办报理念。
“《非洲之声》特别针对海外华人的精神需求和信息需求而发展,报道当地法律、民风民俗和主导文化,又满足海外华人的怀旧思乡情绪,服务于海外华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海外华人提供祖籍国和住在国的各种信息,”他说。
他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身在肯尼亚的华侨华人已习惯每天下午查看电邮。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网络,他们习惯打开电脑或拿起智能手机,邮箱里总有一封《非洲之声》的电子刊物在等待着。无论来自哪个行业,他们见面时,总会聊到《非洲之声》上转载的新闻。
从肯尼亚华侨华人动态,非洲各国政治、经济经贸、文化和体育动向,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奇闻轶事,乃至发生在中国的新闻大事——《非洲之声》将来自中国、来自世界的声音发往整个肯尼亚华人社区。
谈起《非洲之声》的由来,韩军称是在“暴乱”中诞生的。
2007年12月,肯尼亚刚刚结束的大选因结果争议引发部族冲突,进而发展成全国性血腥暴乱,造成1600人死亡,超过60万人无家可归。经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协调,冲突双方才得以和解,肯尼亚因此建立新政府。
从暴乱到和平,留在肯尼亚的华侨华人关注着窗外每天发生的事情。为方便华侨华人掌握肯尼亚的形势和动向,韩军组织肯尼亚华联会,把中国驻肯大使馆编写的“情况通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写的“关注肯尼亚”,再加上当地新闻动态,以电邮方式发给华联会会员和在肯中资企业骨干。
“这种形式赢得了广大中资机构和各社团负责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提出继续办下去,《非洲之声》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韩军说。
从2007年12月27日起,韩军每天早上都坐在电脑前浏览中国媒体对非洲的报道、对世界的报道,及时把非洲地区及国内外重大新闻传送到部分在非驻外使馆、中资机构、企业和华人社团的邮箱里。这份《非洲之声》也在华人群体之间不断转发。
2010年12月,《非洲之声》从电邮版升级为非洲之声中文网站。除了每日收到电子邮件,网站上汇总了更多新闻信息。
5年多过去了,这位“老肯”的鬓角又多了几分斑白,他仍旧喜欢穿中山装、戴一副茶色金边眼镜。而《非洲之声》早已传遍东非,开始向整个非洲扩大影响力。
每逢中国有大事、喜事,《非洲之声》必会及时关注,用大量篇幅讲述发生在千里之外中国的故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成就,特别是航天事业等高科技发展让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无比自豪,”韩军说。
这位心系祖国的“老肯”最近几年每次回国的感受都不一样,祖国的变化让他感到“震惊”。
“我感到祖国变化最大的就是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让人惊叹,”他说,“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是开天辟地的,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的发展应该知道得更多,尤其是年青一代。”
针对近来一些中国游客在肯尼亚的低素质行为,韩军决定做一个积极改变的行动者。他在《非洲之声》上连载数篇中国媒体播发的探讨中国游客素质的稿件,希望能在华人社区中引起重视。
谈到《非洲之声》的下一步计划,韩军认为应继续做华人社会内部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同时肩负起中国文化“走出去”、非洲文化“引进来”的任务,协助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
“习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谈到中国要做非洲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如今中非合作加深,非洲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华文媒体被时代赋予了新角色,”韩军说,“对于海外华人而言,华文媒体永远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使身在异乡,我还希望能尽力为祖国做些事。”(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