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福州11月17日电(记者 许雪毅)71岁的黄春高把祖上的木雕手艺传给儿子时已是第五代。“当时我挨家挨户做家具,每天工钱一块二。”讲述这些陈年往事的时候,老人带记者走进儿子开办的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阔大的展厅里,好几套古典家具的价格标签数额都超过300万元。
黄春高老人所在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是中国有名的木雕乡之一,木雕技艺早在唐、宋时期就相当发达,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让黄春高想不到的是,老祖宗传下来养家糊口的手艺能催生一个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在仙游县木雕产业最活跃的地方——榜头镇坝下村,随处可见木雕加工厂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生产、展示、销售,十分热闹。记者在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采访时,不时有客人前来购买家具。走进公司设在附近的加工厂,数百个工人或坐或站,正在切割木材、雕刻花纹、打磨家具。
“我们1994年办厂,一开始家里人加上我爸爸带的徒弟,从二三十人发展到五六十人,2005年成立公司时增加到100多人,现在已有七八百人了。”黄春高的大儿子、三福公司董事长黄福华说。
目前,仙游县古典工艺家具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15万人。“水平较高的手艺人一般年薪10万元左右,有的高达二三十万元,做打磨工作的普通女工每月也有近3000元收入。”仙游县工艺美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林爱新说。
仙游的古典家具被称为“仙作”家具,在明清古典家具市场中,与“京作”“苏作”“广作”家具并称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四大家”。目前,仙游县古典家具高档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并且东南亚等境外市场也有扩大趋势。
“仙游的古典家具这几年发展这么好,我觉得和中国的文化复兴与经济繁荣发展密不可分。”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黄福华对此有切身体会。
1968年出生的黄福华还记得10几岁跟父亲学木雕的情景——仙游县榜头镇等一些地方人均不到一分耕地,村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木雕等手艺以师带徒的方式代代传承。比黄福华大两岁的林爱新记得,自己9岁时爸爸就替他准备结婚用的家具,请的就是榜头镇的师傅。
“一开始,我们挨家挨户上门给人家做家具。改革开放后,我们有了小作坊,但当时大陆市场不发达,我们的第一桶金是赚台湾人的钱,他们转道香港前来收购古建筑雕刻。后来,我们开始给北京等地的商场做贴牌,慢慢才有自己的品牌。”身为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会长的黄福华说。
2006年,仙游县申请“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获得成功。其后,仙游县组织成立了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成立了担保公司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等城市举办展销会。连天红(福建)家具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通过密集的广告攻势,在国内外打响品牌。
“这几年仙游县的古典家具产业发展迅猛,产值从2006年的5亿元发展到今年预计有150亿元,企业数量从当时不到1000家到现在的3000多家,单家企业的产值从一两千万到现在三五个亿都有。”林爱新说。
“前不久仙游县的工艺产业被列入福建省6个文化创意产业之一。”仙游县工艺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峰指着产业园规划图、核心区博览城总平面图告诉记者,占地6000多亩的产业园正在建设当中,一个集古典家具生产、加工、展销、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聚集区域将在明年初具规模。
“仙作是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的巧妙融合。”仙游县古典工艺家具领导小组组长何锦驰告诉记者,因此仙游县很注重人才培养。除了继续鼓励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外,还与相关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在职业高中设置相关产业,政府还筹建了研究中心,为高端技术的攻关搭建平台。
记者采访的时候,仙游县委书记郑瑞锦正忙着引进华南城项目,准备在仙游县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红木原材料交易中心和红木古典家具展销中心。
“作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在推进文化和产业的融合上,我们还有很多文章要做。”郑瑞锦说,要推出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不仅仅卖红木,更重要的是卖文化。把更多文化因素注入产业区,让这个产业产生更多聚合效应。
对此,他满怀憧憬:“到2015年,我们要把它打造成年产值超3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税收6亿元以上的产业,让它真正成为仙游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