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驻马拉维经商参处
马拉维是农业国家,农产品占出口额90%,近80%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经济作物包括烟草,茶叶,甘蔗及棉花。棉花种植区主要在马南部,约20万棉花种植户,种植面积达5万公顷。
世界棉花市场上约8%的棉花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马拉维。在许多国家棉花种植都是在大种植园内,而在非洲,特别是马拉维,棉花都是由小农户分散种植,与玉米、大豆或花生一起,以过滤土壤并减少虫害。农户种棉花是为了卖掉补贴收入,而不像其他粮食作物是必需口粮。
有专家认为,棉花具有巨大经济潜力,如果国家给予重视,可能会带来每年超过5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超出主要出口作物烟草的收益。近年来,马拉维棉花产量一直在波动,政府设法提高棉花产量,但并未起效。2012年棉花产量为10万吨,2013年为4.2万吨,下降58%,今年产量可能会更低,因为许多棉农已无力种植。
2010/11财年,马拉维政府通过议会审议,成立16亿克瓦查棉花发展基金,用于资助棉农前期投入。此前一些个体轧棉厂在资助棉农,但力度不够。专家原先预测在该基金成立后第一年,马将生产20万吨籽棉,由此计算出每公斤棉花生产成本为8克瓦查,每家轧棉厂按此价格来补贴基金。但当年产量仅为9.6万吨,只有预计的50%,因此基金也大为缩水,只收取了7.68亿克瓦查,缺额8.32亿克瓦查。
按照规定,轧棉厂应在销售季节开始前偿付基金,付款后才能拿到下一季购买籽棉许可证。但有家轧棉厂并未付款却拿到了许可证。该笔费用除去利息,超过2.31亿克瓦查。另外,该轧棉厂未付25%的保证金约5700万克瓦查,也未支付农药费用。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轧棉厂管理人员对此评论说“政府不惩罚该企业,反而颁发许可证,这种行为将棉业发展基金置于危险境地,浪费纳税人及整个产业的钱。” 费用缺失导致基金金额不够,不足以支持棉农生产;基金运作混乱,购买种子及农药推迟,种植面积减小,产量相应下降。
而产量下降又意味着个体棉农周转资金减少。奥姆尔·加穆,一位巴拉卡地区的老棉农,没能得到轧棉厂的资助,不得不个人承担高额投入。加穆说,棉花种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资金,包括购买合格的种子及农药。
今年马拉维棉花产量锐减,加之国际市场棉花需求量增加,可能会推高棉花价格,但未能影响籽棉收购价。由马拉维棉农协会、马政府及轧棉厂三方制定的今年籽棉收购最低价为每公斤43美分(约177.59克瓦查)。但巴拉卡棉农协会主席多多玛称,价格应为250克瓦查。他认为籽棉收购价过低不利于棉业发展,实现其潜能,政府应更加重视棉业。
来自马拉维棉花开发基金(CDT)数据显示,由于马加工业落后,约95%的棉花作为原棉出口,仅5%在马国内加工。近期,政府在奇夸瓦、萨利马及卡龙加地区投资建立了三个轧棉厂,但由于棉花产量减少,恐形同虚设。
位于巴拉卡的马拉维棉花公司(MCCCL),隶属于中国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马拉维最大的轧棉厂之一。该公司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向棉农发放种子及杀虫药,帮助他们生产。公司将高科技运用到生产线中,开展一条龙服务,包括棉花育种,分发、种植、加工、榨油及其他副产品、销售等。
该公司农业经理卡恰勒介绍,公司核心业务是位于巴拉卡的轧棉厂及此前在萨利马从国际食品制造商嘉积收购的工厂。公司鼓励农民种植棉花,在主要产棉区拥有超过350个收购点,资助棉农前期投入,并提供延伸服务,在收货后收购棉籽。公司已经将棉花每公顷平均产量由650公斤提升到3.5吨。该公司正在兴建萨利马农业示范中心,建成后将向棉农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并为棉农提供价格合理的种子。公司还开设了榨油厂,纺织厂正在筹备中。纺织厂会改变马原棉出口为主利润较低的现状,加速马工业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