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9|回复: 0

香港为什么能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7 07: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人文经济学会 作者:狮子山学会行政总监王弼

香港

香港

“香港——无为而治下的奇迹”,这个活动预告发布出去后,我看到网民有意见,说香港回归前是英国治理,香港是英国人设计的,不是你们的功劳,香港到底是不是英国人设计的?香港的发展史是充满矛盾的发展史。


香港是与纽约伦敦齐名?还是已完蛋的城市?


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有一期封面文章是《Ny·Lon·Kong》,将纽约、伦敦、香港放在齐名的位置,称为三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同一年,香港有台风,很多飞机不可以起飞,一位国内同胞被困在机场,心直口快地埋怨说:“你们香港是怎么搞的,害我排了几个小时也没有搞定!香港若不是中央政府照顾你们,香港就完蛋了!”她说的话在网上传播以后,反响很大,争论很大,有不少网民认同她。所以“香港完蛋论”还是挺有市场的。


一方面是《时代》将纽伦港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一方面是内地人说香港完蛋了。我觉得,目前香港人不应该评价自己究竟是完蛋还是真的与纽约、伦敦齐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关心香港是不是已被上海、北京超过,如果香港被北京、上海、广州超越,这是好事。


我们有一些客观数据,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纽约、伦敦的银行都要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去救他们。但是香港的银行没有一家完蛋,没有一家要政府去救。我不是说香港已经超过纽约、伦敦,香港也有香港的问题。


首先,香港是一个什么地方?有人说香港是英国人当年精心制造的。


我们香港人对《南京条约》比较明白,从小念书就知道《南京条约》,历史也讲《南京条约》。香港人结婚有一个程序是丈夫要跟老婆示爱,迎接新娘出来,丈夫就说我的钱全部都给你了,伴郎伴娘都会说,光说没有用,你签一个吧!新郎就说不可以,不可以,那是《南京条约》,不可以签。


第一任香港总督砵甸乍爵士阁下(清廷译作璞鼎查,The Rt Hon.Sir Henry Pottinger)是一个海盗,当时他的目的是把鸦片、毒品卖进中国,赚钱,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他们也会回到老家,不会留在香港过一生,你说这些人会不会精心设计、建造香港?


所以,香港的建设很多不是政府的功劳。砵甸乍上任总督后,随即依据《英皇制造》成立香港政府,设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举行首次会议,并在1844年2月26日通过首条香港法例。然而,砵甸乍任內很少举行会议,因此总督拥有很大的权力。


砵甸乍规定“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让香港成为贸易自由港、尊重华人习惯,并不是因为他特别爱中国人,而是他不想华人妨碍他赚钱,他们赚完钱就走了。


不抽税的政策深远地影响着香港。我不知道国内的报税是怎么样的,报税在香港是挺方便的,填一张A4纸的表,很简单。1946年,香港订立单一税率,当时最高税率是16%。今天香港人要交税,最高税率是15%,但是你要交15%的税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你的收入要在240万以上才交15%,你没有这个本事就交不了15%的税。所以,在香港缴税是身份象征,你交税交得多,说明你很有地位。一些老板就说交15%就算了,不会去避税逃税。


香港现有工作人口340万,但缴纳薪俸税的人数只有120万,占工作人口的35%左右。此外,缴纳薪俸税最多的50万纳税人士所缴税款占薪俸税总收入的95%,10万名人士所缴的税款占薪俸税总收入的71%。利得税方面,现在全港约有75万户登记企业,但60%的利得税额是來自缴税最多的800家企业。香港普通工作人口交税是很少的,每年可能交个人所得的5%—6%,而且我们没有其它税,没有销售税,但是抽烟要交税。


《南京条约》以来,港英政府一直做得很少很少


所谓无为,就是可有为而不为之,尽量少改动,订立简单、适合当地文化的法例。因为要管得方便,尽量可以不改变的就不改。比如英国本土用自己的刑法,香港则继续了被殖民前的习惯。


大清灭亡后100多年,香港目前实施的还是当时大清的律例。比如新界出生的香港本土人,如果是男丁的话,他们会有一片耕地,可以盖房子,没有蜗居的问题。有的律例已经没有了,比如纳妾,就是讨小老(,1971年就废除了,所以有的人赶在1971年前就找个小老婆。


水务:英国人刚到香港做的事情其实很少。他们要保证有水的工业,这是水务局,19世纪香港人口膨胀,城市扩张,原始的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城市需要,香港第五任总督罗便臣(Sir Hercules Robinson,1859 to 1865)提出了第一个水供应议案,薄扶林蓄水池是香港的第一个蓄水池。


电力:香港的电力供应在1901年就已经有了,不过不是香港总督府建的,而是民营公司建造和经营的。


电车:香港的电车在1904年就已经有了,也是私人的,不是政府的。


煤气灯照明:中环都爹利街的石阶约建于1875年至1889年间。四座煤气路置于石阶两端的栏杆上,是本港仅存的煤气路灯,现仍由原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开办的香港中华煤气公司经营,也是私人的。更特别的是煤气公司没有任何的价格管制,为什么?因为香港人可以不用煤气的,可以用电、石油的。


股票:早在1864年我们已经有了股票交易,1891年正式有了股票市场。这也不是香港政府推动的。


医院:香港的东华医院,是在1870年奠基,1872年落成的,也是私人的,没有政府的帮助。


机场:启德机场是回归前主要的民用机场,政府也有计划,但主要是两个广东人——何启和区德投资建设的,启德机场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香港地小,填海造陆,然后把土地卖出去赚钱。何启和区德在20年代也是这个计划,但是他们亏本破产了,政府就捡了便宜,发展起启德机场,1922年落成,1936年,香港成立了第一条民用航线。


人口:1841年,香港岛人口仅为7450,住在沿海的村庄里;1850年代,大量内地人迁到香港来,到1865年,香港人口达到125504,1941年甚至达到160万,但由于1941年—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人口跑掉了100万,只剩下60万,但到1950年就达到了220万,1960年代则上升到300万。


人一多,住房的问题就出现了。


可以说《南京条约》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实政府都是做得很少很少。


50年代的香港,自由发展


住房:我们学会为什么叫“狮子山学会”呢?因为1950年代很多大陆同胞移民来香港后没有地方住,很多就住在狮子山下。那时候香港政府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福利,但我们觉得只要有一个空间给我发展我的事业、我可以干我的活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个精神是香港成功的精神,所以我们的学会叫狮子山学会。


因为五六十年代人口膨胀得厉害,政府也做了点事情进行市场干预,包括建造公共房屋,在原木屋区、近工厂区附近重建,教育工作由民间主导等。比如,港英政府尝试“有为”地干预,实行租屋管制,加剧木屋区的形成,不允许本地人把房屋很贵地租给移民,他们已经很惨了。


但是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二房东的出现。周星弛的电影《功夫》里面,有一个打斗很凶的场面,那个地方叫猪笼城寨,有一个叫包租婆。政府要求,第一地主的房屋租金不可以上升,第二不可以无理赶走住户。于是,地主就把房屋租给中间人,由中间人再租给那些难民。所以就有了包租婆这个怪物。


那些年,住户连租房的能力都没有,他们就在山边自己搭建了木屋区。木屋环境很差,包租婆那里环境也很差,他们就换来换去。很多人有土地,他们也不会盖房子,因为有租管的问题,租金和投资的回报都无法保证,木屋区就越来越多。


教育:教育方面,政府的反应也是很慢的。人口迅速增长之后,教育需求急升,最初是由民间、教会这些有心人推动,其后免费、强制教育二十年后才由政府提供。这是一个人体艺术课程。


1953年12月24日晚上9时25分,木屋区发生了一场大火,涉及多个木屋区,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12000人无家可归。有人说是英国人想发展土地,所以把木屋区烧了,也有人说是当地政府把自己的房子烧掉。但是,大火之后,港英政府为安置灾民,在原木屋区修建了两层高的平房,称为“包宁平房”,之后再兴建29栋7层高公寓,供灾民入住。


其实我觉得1953年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是成功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不选择其他地方住,而选择了狮子山,为什么?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事情可为,可配合你的工作。


被视为德政的公共房屋于1953年展开,成功解决了当时香港中下阶层的住屋问题,但无限度的扩张却为以后的“悲情城市”埋下伏笔。一个很好的政策,在当时是成功的,但是你不断复制,以为那是一个必胜的模式,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时就会有危险。


60年代的香港“积极不干预”政策的确立


香港概念:在60年代以前,对“香港人”是没有概念的,我的上一辈,我爸爸的一辈是没有香港概念的,都说我是上海人、宁波人、广州人……60年代以后,香港人身份才得以确立。50年代逃到香港的人本来梦想着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到了60年代,他们就没了这个想法。


电台:1967年香港第一个无线电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TVB)成立,开始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播,业务拓展到电视广播、收费电视、节目制作及发行、动画代理、卫星电视、杂志出版等。


理财:香港从前有一个政府的理财模式,但港英政府不愿在香港干太多事,但是60年代有一个财政师郭伯伟,在港英正式确立审慎理财原则,实施“积极不干预”政策,在十年后成为典章。


华人的地位不断提高,1969年我们也有我们的股票交易所,如华东证券交易所,这是我们的本土文化。在1969年前上市的公司,大都是由英资巨贾所把持,但1969年至1973年新上市的,绝大部分属华资企业。


郭伯伟一定要讲,因为他选择不做很多事情,香港现在才这么繁荣。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来香港的时候,跟他见面,他第一句话就说,这都是你设计的。


郭伯伟有几个到现在都很重要的概念:


少限制,让资金自由流动;


不与民争;


信任众议而不是官僚;


市场选择,优胜劣汰;


政府预算以政府收入为限,力求平衡。


就第一点,资金自由流动,如果资金不自由,你就好像是骗人。因为1965年,有很多银行倒闭。有人建议冻结香港闲置资金,郭伯伟就说不可以,你不许它走,将来它走了永远都不会回来,这是很重要的香港精神。


他不喜欢推动金融、高科技,因为他认为市场是一个最好的裁判,去选择谁是赢家,市场是很残忍的,只有经过竞争才能够留下来。政府、官员就不能客观选择,会因为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而影响他们的抉择。


政府的开支跟收入要尽量平衡,不可以斥资。


70年代的香港——“我们都是凯恩斯信徒!”


1971年,我们有一个新的港督,麦理浩勋爵,麦理浩是任期最长的港督,他也是香港人,现在都有很多人喜欢他,因为他在任期内曾先后作出多项影响深远的措施,包括实行十年房屋计划(1972—1987年),建立卫星城市,鼓励私人资金兴建海底隧道BOT(build—operate—transfer)、地下铁路,成立廉政专员公署,推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等。他曾于八十年代初期访京,获邓小平接见,为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拉开序幕。


十年房屋计划:为什么是10年?政府做事有了一个目标,定下来就不断盖房子,最后经过了16年才完成。我说的“悲情城市”就是卫星城市。1953年修公共房屋就是在原木屋区盖,便于人们工作。但这个卫星城市周围并没有出现很多就业机会,反而会浪费人们两三个小时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我们的很多基建都不是政府做的,比如修建公共房屋、修建海底隧道都不是政府做的,而是采用BOT,就是用民营公司出资修建,建成后民企可以在固定期限里使用,比如20年、30年,收取使用费、租金、酬金等,过了固定期限,这个设施就移交给政府。其实这是个很好的方式,风险民企承担,最后政府可以接管。


教育、地下铁,都是70年代有的。


在财政方面、金融方面,市场会自动调节的,但是在住房、就医、教育等方面,我们在70年代有很大转变,以前基本都是民间自发组织,70年代后政府开始对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有所倾注。


再说一遍,香港不是英国人设计的,因为在政府关注公共福利的70年代,英国自己的经济搞得一塌糊涂,被称为“欧洲病夫”。


讲香港不是为了夸香港很好,而是我们发展早一点,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以分享。1973年股灾是很好的一个案例,股票从最高1700点下跌到150点,跌了九成多,外在因素是石油危机,内在因素是香港八分之一人口投资股票。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叫香港天线。那时电视刚刚普及,要装天线,有一个做天线的公司上市的时候,股票是1块,第一天就升到50块,但是后来有人发现,把一根很简单的铁线放在电视上也可以看电视,不用买天线,股民就疯狂地抛售股票。我们开玩笑叫香港天线,还是香港痴线,就是说香港疯了。这次股灾,政府还是维持资金自由政策,沒有干预市场,奠下金融中心的基础。


廉政公署:1974年2月15日,香港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成立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是打击贪污的,它的成功让人迷信。廉政公署行动对国内来讲,肯定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廉政公署的出现有它的背景,那时候贪污最厉害的是警察,廉政公署的出现就是把警察的权利瓜分了,把打击毒品交给海关,把把管理街头小贩交给小贩管理队。


80年代的香港,回归过渡时期


80年代香港处于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因为邓小平同志准备收回香港了,香港进入过渡期。当时中央很怕英国把我们的地都卖了,把钱拿回英国去,就规定港英政府每年只可以卖一定的土地,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港英政府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因为供应限制了,所以地价就逐渐提高了,高地价所带来的税收,增高达政府收入近三成。


港英撤出后,买地限制让高地价成为政策,地产成为香港经济命脉。


联系汇率制度:1980年代初,香港面临回归谈判问题,加上香港股灾,市民对港元信心出现动摇,港元不断贬值。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联系汇率如果稳定的话,对贸易发展和成为金融中心都很有利,但如果不稳定,价格就会波动。而且如果出现什么状况的话,不可以用汇率来调整经济,只能用价格来调整。


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但是因为我们紧盯美元,不可以调整汇率,只能调整价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泰国、韩国的货币都贬值了,只有香港是跟着美元,我们把价格降低,但是非常痛苦。


香港有特殊因素支持:自有产权、高人均GDP、高GDP/地面积、透明交易纪录、累积财富。对香港来讲,其实高地价也有好处,我们的税率很低,地价也是税的一种。英国人给我们留下了尊重私有产权的律例,我们的人均GDP很高。


董建华年代与曾荫权年代的香港


香港发展的六十年里,香港人累积了很多财富,一部分用于买股票,绝大部分就买房子。香港人就相信传统智慧,现金放在家里没有保证,房子才有保证。所以香港的房价常年维持在一个高的价位,但是1997年下跌了七成,1994、1995、1996年没有人知道房子会下跌,从来都觉得买房子一定是赚的。


1997年楼市泡沫,我们也出现了蜗居问题,特区政府锐意调控经济。当时是董建华在位,董建华说:英国人可以做的,为什么我不可以做?1997年10月,董建华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著名的“八万五”政策,即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八万五千个;10年内全港7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


历史不断地重复,2005年曾荫权上台后,到现在我们又面临蜗居的问题。你看这张照片,在我旁边有个烧烤摊,烧烤摊有一句“珍视宝贵生命”。为什么写这个呢?因为2002—2003年是房价下跌最惨烈的时候,很多人买这个碳来自杀。


董建华在位时,发展迪斯尼公园和数码港,希望将香港塑造成为亚洲的大都会,董建华说数码港可使香港走向高增值的未来,迪斯尼则导向香港成为更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其实现在的迪斯尼真是不行了,如果没有国内的游客,迪斯尼真是要完蛋了。


曾荫权在位时,面对现实,做了很多事情,把董建华做得好的事情发挥一下,把从前没做好的都停掉。比如,停止公共房屋政策,“恢复”高地价政策。


最后,为何有所不为的政府也可以是负责任的政府?要分清是政府的责任,还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比如住房,没有人能忍受露宿街头,特别是在香港社会里是不可以发生的。这是政府的责任,要让每个人有地方睡觉。是不是拥有物业,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


我想,香港成功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自己去决定,如果做错的话,你就承受这个结果,政府不负责你愚蠢的决定。谢谢大家!(此文系狮子山学会行政总监王弼在腾讯《燕山大讲堂》的演讲实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