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浙江青田12月10日电 题:走向世界的中国小县城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67岁的青田老人陈明言家里,挂着三个时钟,分别显示中国、意大利、巴西三地时间。这样他可以选择每天最合适的时间点给远在意、巴做生意的一对儿女打越洋电话。
12岁的青田女孩郑子涵,自小就能辨识数十个国家的旗帜,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她的同学中不乏来自不同国家的“小归侨”,孩子们在“联合国”般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里共同学习成长。
位于浙东南、瓯江中下游的青田,正成为中国县城走向世界的样板。
西式建筑鳞次栉比,年迈的老人们熟稔每天的外汇牌价变化,喝咖啡、品红酒是平常的事情,欧陆情调在“皇马”“布拉格”“维也纳”主题餐厅酒吧中弥漫开来……
青田曾经被称为“浙江的西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让青田人的生活与“苦”相连。如今,走出去的青田华侨归乡反哺,为故乡带来了财富,青田开始与世界接轨,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国际气质。
王益勇经营的“拉斐”西餐厅,灯光柔和、音乐低吟,现磨的意大利咖啡口感醇正,哈蒙(火腿)、红酒和油画诉说着主人独特的品味。中德混血的归侨陈耀东每天早上都要来这里喝杯咖啡,一天才算正式开始。
王益勇是青田华侨后代,他的太爷爷在光绪年间就到德国谋生。那是早期走出国门的青田人,他们多为青田雕技人、劳工等,为生活所迫,远赴重洋在海外从事底层的贩卖、苦力劳动。民国年间,约有3万青田人在欧洲。
“一种积极的、吃苦的、抱团的精神、意念,支撑着祖祖辈辈青田华侨坚持下来。”王益勇说,经过长期资本、经验积累,青田华侨逐步摆脱底层生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鼓励了更多青田人走出去,开起中餐馆、理发店、旅馆等,蓄势待发,并逐步从传统产业过度升级,为每一次的转型积淀力量。
走出去的青田人,心里最眷念的还是家乡。他们把血汗钱从国外寄回来,青田当地金融机构柜台前兑换人民币的人络绎不绝。如今,青田人均本外币储蓄近5万元,是全国人均储蓄相对较高县份之一。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财富积累,青田华侨拥有近6000多亿美元资本,直接可动用资金近100亿美元,他们自觉自发筹资捐款建设家乡,改变了青田“一穷二白”的面貌。
青田人朱奕龙如今已是中国侨联副主席,他的创业经历被认为是青田爱国华侨典范。1995年从西班牙回国,把资金投入到祖国最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
他创办的银帝集团如今已是宁夏龙头企业,并通过慈善公益回报西部、感恩祖国。朱奕龙常常回想起20年前第一次走出国门时,“又冷又饿,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的孤单,迷茫,害怕。
“背井离乡的华侨,始终摆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眷恋着祖国,关注着祖国,走得越远,离得越近。”朱奕龙说,回国创业是正确的,祖国给了他们成长的怀抱和发展的腹地。
青田华侨的发展轨迹,映照着国家发展的轨迹。他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用行动向海外展示着中国人的自强不息。
17岁出国打拼,21岁归国创业的王益勇,也在1995年放弃了国外机会,将视线定格在当时还不甚耀眼的国内投资环境。
事实证明,正在崛起的中国,以博大的胸怀、蓬勃的生机接纳、推动了王益勇的发展。如今,他的产业涉足房地产、服务业、铁矿业等,比在国外的亲人发展更如鱼得水。“我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37岁的王益勇说。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不少青田华侨纷纷归国创业,掀起本土投资的又一轮热潮。已经在西班牙从事15年中国商品批发的周旭峰,开始从事西班牙食品进口业务。“祖国的经济环境成熟、优越,这种不可替代的稳定性就像定心丸,比什么都重要。”周说。
令人欣喜的是,归国华侨不仅送“钱”回乡,还送“经验”建乡。近年来,不少归国华侨选择当“村官”,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管理青田乡村。今年青田共选举“华侨村官”57人,比上一届增加了60%。这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海外侨胞突破瓶颈、创新发展的新尝试,成为华侨要素回流的新途径。
“‘敢闯敢冒、艰苦创业’的青田精神,让青田华侨不仅在海外开创天地,也成为支持祖国经济、社会、慈善多项事业发展的力量。”朱奕龙说,海外华侨带回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理念。
霓虹初上,欧陆风情街上,忙碌了一天的青田人,悠闲地品着红酒,分享着一天的收获。小小的青田,大大的世界。(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