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0|回复: 0

海派文化的新方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0 0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上海12月9日电(记者肖春飞 孙丽萍)岁值冬季,上海武康路的梧桐叶落了,人们踏着落叶,一路斑斓,走进新开放的巴金故居,呼吸绵长的书香。

巴金,让人们忆起海派文化的昔日荣光。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自信,更让人憧憬海派文化的未来辉煌。

一个“海”字,是上海的个性,是海派文化的品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上海自开埠以来,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独特文化风格和特色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我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财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海派”精神和塑造“海派”胸怀。

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贡献--这正是海派文化的历史新方位!

没有城墙的城市

许多古城有城墙,上海有城墙吗?别说外地人,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都摇头说:没有。

“其实上海有城墙,在上海老城厢,有一段幸存下来的古城墙,”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说,他多次陪客人前往探访,感慨沧海桑田之变--这段残存城墙当年曾是“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所在,当年城墙外的空旷田野,高楼大厦早已拔地而起。

上海堪称国内建城墙最晚而“拆墙”最早的城市。海派文化,是没有“城墙”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从容开放。

当年,全国各地文化人才如万川归海,汇聚于此,至今余响未绝:鲁迅、胡适、陈独秀、茅盾、巴金、郭沫若、瞿秋白、叶圣陶、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林语堂、刘半农、陶行知、胡风、周扬、夏衍、田汉、洪深、聂耳、傅雷、周信芳、盖叫天……这是一串长得几乎开不完的名单。

“鲁迅是浙江人,巴金是四川人,假如他们不来上海,会有名闻天下的文化成就吗?”李伦新如是说,“海派文化的‘海’,是大的,更是动的,是活的。所以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证明,开放和包容,早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当年,上海曾是纳粹屠杀下数万犹太生命的庇护地。1937年至1939年,上海是当时一座外国人无需签证和担保就可进入的大都市。于是,犹太人带着他们唯一可携带的物品——护照,流亡上海,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在提篮桥度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乏温情的岁月。

一个甲子过去了,定居美国的犹太老人薇拉苦苦寻找着她当年随父母流落上海时的邻居,不久前,她终于找到了60多年前的上海邻居。通过视频电话,老人与当年的邻居周慧珍进行了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当年的小女孩已经苍颜白发,依然清楚记得用上海话问一声“侬好”。

时光飞转。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没有“城墙”的故事仍在延续……

今年的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体育、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让全球选手都感觉这是“不一样的世游赛”。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说,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需要汇各方资源、聚全市之力,要加快推进体育、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在传承弘扬海派特色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11月21日,海派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达人秀》正式开播第三季。这档平民文化节目,让阳春白雪的上海音乐厅变成了弘扬真善美的“草根舞台”。立交桥洞下的卖鸭脖夫妻、广西田野里的街舞少年、来自安徽的菜花甜妈,走上这座舞台,无不光彩照人,“秀”出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自信与梦想。新的“草根传奇”还在不断涌现。

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站到了冠军领奖台上的农民工宋亮亮带给了人们感动。这个1984年出生的安徽凤阳农村青年,16岁出门打工,在餐厅端菜洗碗,一直到在上海获得歌唱比赛冠军命运才发生转变,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把父亲接到上海来跟我一起住。”他参加的比赛,名叫“新上海人歌手大赛”。

不久前,在上海闸北区的“名仕街”文化创意园区里,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旗下的品牌交易中心悄然落地。让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从“无形”“无市”走向“有价”“有值”,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添动力,来自温州的“新上海人”李一峰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两个星期前,上海市嘉定区在全国实现了一个创举——将电子阅览室延伸到了数千名外来务工者聚集的社区。根据规划,上海将为农民工修建数十座电子阅览室,让他们和市民一样能享受到 24小时服务的自助式街区图书馆……农民工,也是“新上海人”中的一员。上海,将不让数百万流动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生活在文化的盐碱地上。

“新上海人”四个字,勾勒出了海派文化的新内涵、新动力、新源泉,意味深长!

上海人口在1843年开埠时仅有20余万人口,今天已达2000多万。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城和人,互相成就。海派文化的卓越追求,交织着新上海人的故事梦想,如黄浦江水一般奔腾流淌。

拥有创新的灵魂

6年前,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出品的杂技剧《天鹅湖》冲破全球金融危机“寒冬”,翱翔欧美市场,其秘诀是将中国古老传统杂技新、险、奇之优势与西方宫廷雅艺芭蕾柔美、含蓄、飘逸之特点相融合,西方演出商将该剧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人的身体上跳芭蕾的惊险杂技与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结合的杰作”。

今年,海派原创杂技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海上梦》再次征服外国演出商--高空绸吊、头顶芭蕾,女孩在空中悬浮的气球中跳舞,演员飞临如梦似幻的大型喷泉上空,空中“镜框”中的画像瞬间变成舞台上的真人……如此之多的创意在同一个舞台上得以实现,造就了不可思议的舞台效果。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表示:融汇激荡、博采众长,而后创新求变,这正是海派文化生命力旺盛的源泉。

学者指出,人们往往以为上海的文化特征是“求新、求变、求时髦”。事实上,自上海开埠以来,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总是能在上海形成新的文化体。上海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以及上海从骨子里对文化创新的孜孜以求,无不与这种历史渊源、文化心态有关。

“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与无所不包和多样杂陈,并不是直接画等号的。”上海学者蓝凡说。

今天,人们对“海派文化”的权威阐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以吴越文化为主干,汇集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并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融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富有独特个性的多元文化。

“对海派文化而言,并不是西洋的就都好,也不是传统的都好,因此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吸收了别人最好的东西,求自己的创新。”上海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秘书长张止静说。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凡举京剧、昆曲、越剧到电影、话剧、美术……几乎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是在上海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实现了历史性的“创新”“嬗变”,才获得喷薄而出的崭新生命力。

创新二字,贯穿了海派文化的历史和当下:从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梅兰芳大师率先改良的舞台美术、机关布景,到上海京剧院融入当代人文思索的三部曲《曹操与杨修》《成败萧何》《廉吏于成龙》;从张大千、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大师变法丹青,到如今上海艺博会上陈佩秋、方增先、张桂铭等“新海派”画家整体崛起;从1890年梁启超在上海买到翻译书籍《瀛寰志略》开始放眼看世界,到2011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翻译推出百余本“WTO”书籍,为中国企业搏击海外提供脑力支撑……难以枚举。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说:“多元文化的互相对话交融和取长补短,体现了上海有追求卓越、强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是海派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和驱动力。”

找准新的历史方位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文化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创新的智慧源泉之一。要让创新思想自由流动,使创造活力充分地迸发,努力使上海成为创新、创意持续涌动、创造活力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岁末年终,众多中国文化领域的创新探索之举在上海接连“落子”,速度之快、频率之疾,几乎令人目不暇接:11月18日,首个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2月1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部市合作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开工建设;12月8日,世界版权组织将在上海研讨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的未来……

向未来礼赞。“十二五”刚刚开局,上海就在后世博的文化轴卷上挥毫泼墨、妙笔生辉: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呼之欲出。海派文化,正在厚重积淀中追求更激动人心的发展。

“上海将‘后世博’的开发聚焦于文化,而且是以如此恢宏的手笔进行,又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榜样”。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来上海考察时盛赞。

“上海,把最好的地段留给了文化。”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感叹,上海“后世博”文化发展的“神来之笔”,甚至有望改变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艺术格局。

率队筹建中华艺术宫的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滕俊杰说: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对于上海而言绝不仅仅是“造水泥房子”,更不能徒有外壳。 16万平方米的中华艺术宫,要容纳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化传统、又要容纳世界的艺术精髓,更要展示上海丰厚的“艺术家底”。

除了世博会中国馆的一批镇馆之宝,上海还有沉睡在库房中的130多件林风眠画作,吴冠中、关良等大师的大批捐赠,以及完整呈现百余年来中国革命、历史、文化每一波强劲脉搏的中国当代名家大师琳琅满目的绘画、雕塑巨制……人们将在上海新的“文化磁场”中感受到,近代上海之所以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海派文化即是其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文化如同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度是有限的,可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度却影响深远。

这座城市雄心勃勃:到2015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表示,上海将继续走在深化改革的前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为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东海之滨,有鲲鹏展翅,当击水三千里,扶摇九万里!……站在伟大时代和伟大历史机遇的潮头浪尖,立于二十一世纪全球文化激荡之要冲,上海,找准了新的历史方位。(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0 1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