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6|回复: 0

学术研究纠纷如何演变为“间谍”行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4 1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轻的中国教授张浩最近受邀赴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当他5月16日抵达洛杉矶国际机场时,被等候在当地的执法人员逮捕。19日,美国司法部发表书面声明,指称张浩和另外五名中国学者从事“商业间谍活动”,此前一天张浩在洛杉矶一家联邦法庭首次出庭。一起“间谍”案由此进入美国司法程序。

  据美国华文媒体报道,张浩18日在短暂出庭时精神状态不错,他向旁听席上的亲朋投去鼓励的目光,显现出“对这场官司的信心”。

  不过种种迹象显示这场诉讼对被告不利。此番美国司法部出面,颇有牛刀杀鸡的架势,而且将控罪定在“间谍”层面。舆论的初步判断是,如果手里没有确定的“证据”,司法部不至于上手,另外,从指控被告的罪名看,美国方面有意兴师动众,把这起案子尽量搞“响”,至于目的当然地球人都懂。

  目前对这起诉讼的由来只能给出一个大致样貌:几名年轻有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者毕业后加入美国总司(思佳讯公司、安华公司)进行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等方面的尖端研究,几年前他们从美国公司退出,随后回到中国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在这期间,他们同上述美国公司出现业务分歧,公司方面认为尽管离职,但是相关研究不能跟着学者走,学者则认为有继续深入研究的权利。双方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打嘴皮官司,但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直至美国司法当局突然现身。

  从美国司法部的声明和司法部官员的表态看,张浩等学者涉“间谍”案有几个要点:一、被控方接触到美国的敏感技术;二、这些技术“经常用于军事和国防”;三、他们“窃取”的技术用于中国的经济利益。

  有媒体指美方钓鱼执法,这说法不管准确度多大,可以断定的是,张浩前往美国开研讨会时,是万万没有想到曾经张开胸怀欢迎他深造的美国会从天砸下这么大一块石头。一个学术研究纠纷是如何演变为“间谍”行为的。首先,几位学者被控以“偷窃”行为,然后他们参与研究的技术涉及美国的军事和国防,这就大了,在之后他们“偷窃”的技术用于中国的经济利益,当研究人员的科研纷争上升到国与国利益矛盾,“间谍”罪名就这样坐实了。

  说到“间谍”,我们暂离这复杂的案子说点轻松的。 据说这个工种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人类第一份书面谍报大概来自于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沿岸,一名侦察兵巴奴姆被派往边境地区,监视敌方部落的行动,随后他把一份秘密情报送到了他的上司手中。 在古埃及,有人就开始专门做一种事情,把有关老百姓暴动的消息报告给了当时的统治者。 凯撒大帝之前,“间谍”机构一直使用日常语言。从这位罗马政治家和领袖开始才使用秘密文字,不过这种秘密文字很容易破译,因为用的是字母表。

  从古至今,“间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用的情报能够令争战(竞争)的一方得以获取难得优势,乃至决定性的对决优势,甚而至于不战而胜。间谍这么厉害,所以受到重视,也受到防范。为了防范,很多国家通过立法防范间谍,比如拥有尖端科技的德国,联邦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安全工作委员会;德国政府情报机关和反间谍机关“联邦宪法保卫局”直接负责对经济间谍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内政部以及警察机关则负责具体案件的查办。在德国,许多大企业设立内部安全部门,雇用安全保护专家,负责技术防窃和保密。美国的法规更是了得,不但有专门的《经济间谍法》,对已经实施的犯罪进行追究,还对“意图”犯罪以及共谋犯罪行为进行处罚,使美国政府及企业可以在商业秘密尚未被盗用之前即有机会采取法律行动,更厉害的是,这项法律明确支持使用“伪装诱捕手段”抓获商业间谍。张浩的被捕就是着了这一道。

  现在问题来了。中国学者张浩撞上了美国法律,在它的条规之下纵然动机、初衷都是无意或者无辜的,但行为和效果是对庄家的不利,那它一定设法降大招来对付你。据报道,张浩他们研究的这个技术在其回国前还是中国的技术空白,当时中国出货的几亿只手机就必须使用具有外国专利这一技术的滤波芯片,如果产生新的研究成果,那得产生多大效益。现在看,尽管张浩等学者明确表示他们后来的研究是创新的、自主的,但技术的延续性和自创性从何处分离?美方法棒面前,文弱学者就十分弱势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起诉讼无论结果怎样,当地的外国、外裔科研人员都感到后脊梁冷风飕飕。在美国强大的法网下,去美国攻读、做研究,究竟该怎样?美国的教育和科研在地球上当然十分领先,所以大家纷至沓去,然而当你学了研究了要说离开,那你的问题来了。这样的情况,其实还发生在欧洲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很多地方。对这种情况,高大上的观点是:接连出现的“中国间谍论”,论调如出一辙,集中在渲染中国“间谍”窃取经济战略情报,反映了西方一些右翼势力对中国国力上升、 经济发展、政治崛起的忧心忡忡。 这确是现实的写照,不然请问那些曾经在科研上优越感很强的欧美经济、技术先发国家,你们是不是有些慌?

  回到现实,一起诉讼等着张浩和他的同仁,以后还会有类似的官司,那些在外的中国学者们,需要如何应对呢?这是个大事,笔者感觉有几方面需要注意:随着中国科技、经济实力的增强,先发国家的防范会更严厉,对此要有思想和心理准备;还要熟悉所在国家的法规,不能光埋头研究,当然,最紧要是我们做出些纯创新、真领先的科技,让他们哑口。再套用一句高大上的话,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做好自己,就是王道。

夏文辉(国际问题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