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少政务App
现在不少地区连区县一级、单个小部门都积极上马App项目,真的都有必要吗?这其实也很考验区域间、部门间的信息整合能力。
5个月前,记者体验的17款政府App被发现部分存在下载难、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等问题;到了现在,部分App下载难问题已解决,但多数App信息仍然没有更新……日前,新京报曝光的政府App“沉睡”问题,引起舆论关注。
互联网+政务时代,政府App开发已是个世界性潮流。这方面,我们的脚步其实并不慢。如2012年4月,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创办的“北京城市”成功进入苹果应用商店,成为中国首个、也是继纽约之后世界第二个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综合性城市形象推广App。但纵览整个政府App生态,下载难、久不更新、重建设轻维护等状况的存在,都亟须正视。
僵尸化App的存在,反映出某些地方、部门对“互联网+”概念的叶公好龙。事实上,App开发,远不是砸钱开发这么简单,后期的更新、运营才是重点难点所在。虽然说相关数据表明,App生命周期平均仅10个月,但政务App作为一种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的延伸,开发前理应最大限度上做好事前工夫,避免步入“短命化”趋势。
政府App毕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相较于传统网站,App用户对于信息更新速度、服务便利显然要求更高,如果继续沿用办网站的思维,习惯单向度的信息发布,而忽视对用户实际需求的前期了解和用户体验,App的实用性自然式微。此前新京报刊文指出,可考虑将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查询类和办理类事项多融入平台,如医院挂号。这就值得考虑。
再者,现在不少地区连区县一级、单个小部门都积极上马App项目,真的都有必要吗?这里考验的也是区域间、部门间的信息整合能力。若能实现信息和服务资源的充分整合,打破信息壁垒,强化共建意识,也减少运营成本、提升便民度。同时还要注重网站和App的差异化,避免重复和浪费。
还有,以往谈到政府网站的僵尸化现象,不少地方给出的理由都是财政支持不足。部分政府App的虎头蛇尾,同样有这一原因。这一方面启示政府单位在开发App前,应充分考虑到资源供应能否跟上,不能只抱着尝鲜的心态建了再说,而应该从运营机制和投入上都确保长期性和稳定性。在这方面,可尝试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App的开发和运营外包给第三方,而不必自己大包大揽,如此或更利于实现成本控制与运营稳定性的平衡。
政府App,本质上仍是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外在延伸。国外政府App推广,都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归旨,实质上,要把App建好维护好,必须先秉持“需求导向”并明晰服务目标。而对于上级管理部门来说,也该加强对政务App的“干货”考核与预算支出情况监督,将那些没必要的特别是乡镇级政务App该取消的取消,让政务App跟民众诉求、避免公帑浪费的需要对接。(朱昌俊)
来源: 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