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成为青春“筑梦空间”
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今年20岁出头的钱聪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一次,她想帮别人“众筹梦想”。
大学毕业后,从未出过远门的广东女孩陈安妮带着“只有1%希望”的梦想来到北京,决定靠自己“非专业”的漫画技能闯一闯。
这些点子,起初都让身边人觉得不着边际,直到它们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飞向远方。在充满未知和潜力的网络世界里,很多年轻人打破常规,用力发挥自己的热爱和优势,依托“互联网+”,寻找社会“痛点”,给出不同的“医治”方法。
“互联网与梦想相伴而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如是说。在这张网里,年轻的后生们筑梦、逐梦,或许一路曲折,甚至面临失败,但只要梦想还在,坚守就能成真。
“我们懂年轻人的兴趣点在哪里”
1992年出生的陈安妮,读大学时已是“网络大V”。她从小就喜欢画画,这个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兴趣,为她赢得了中国动漫金龙奖,也为她的微博账号带来了近千万的粉丝。
彼时,兴趣被她界定为补贴家用、供自己读书的“一技之长”。
大学毕业后,这个并不太清楚互联网创业的90后“网络红人”,雄心勃勃地来到北京,创建了自己的动漫工作室。团队的十几个人挤在一套租来的三室两厅里,吃住都在一起。
然而,没过多久,工作室就难以为继,交不起房租,发不出工资,99%的创业时间都在煎熬。
转机,发生在团队推出了一款新产品之后。这款App专门推荐“少而精的手机漫画”,曾在不到24个小时里就收获了30多万的下载量。上线半年,已吸引了好几百万的用户,“基本上都是85后、90后”,陈安妮说,一度困扰团队的融资难题,也迎刃而解。
陈安妮觉得,团队能够“起死回生”,最重要的就是把准了青年的脉,“我们懂年轻人的兴趣点在哪里”。
实际上,与其说是懂年轻人,不如说“安妮们”更懂自己。陈安妮的团队里一水儿的90后,用她的话来说,整个公司都是新生力量,“这股力量是往上走的力量,现在也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在她的解读里,年轻人对互联网有独特的嗅觉,能够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没有包袱,也不会墨守陈规。
钱聪对此深以为然,这个追梦网的90后合伙人,手下近百人的员工队伍,平均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岁,“我们之所以做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众筹平台,是因为我们擅长这些,既看得到需求,又了解用户群体。”
简单来说,钱聪和小伙伴做的就是通过网络众筹帮用户圆梦,这个“梦”可以是一次国外旅行,可以是一项支教行动,抑或只是去看一场演唱会,“只要你把愿望晒出来,认同你的人会一起来埋单”。
现在,他们的“梦想众筹”平台已有几十万的付费用户。“绝大多数是我们团队的同龄人。”钱聪说。
让钱聪、陈安妮增强创业信心的,还有宏观数据。例如,《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19岁至35岁的网购用户占比已超过六成,是网络购物的主体人群,其中19岁至24岁的用户占比最高,达27%。
另一方面,中国网购市场有较高的增长水平。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48.7%。
这些宏观数据在陈安妮看来,也是跟梦想“挂钩”的:自己这代人物质生活已得到极大满足,更加注重精神诉求,同时是网络消费的主力军,“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和内容,就容易赢得大家的喜欢和购买”。
在变化最迅速的行业里拿到“铁饭碗”
成为追梦网的合伙人之前,钱聪曾有过两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一次做自媒体公众号,还有一次做租房的App,都因“内讧”、资金链断裂等初创团队常犯的错误而告终。
虽然自嘲是个“典型的创业失败者”,但她因此积累了创业“资历”,“你会知道创业团队容易有什么坏毛病,容易走哪些弯路”。
大学毕业时,即便offer拿到“手软”,她还是义无反顾投身到互联网的创业大军。
在钱聪眼中,互联网是当下发展最快、最有生机的行业,把自己“扔进”这样瞬息万变的行业里,能够获得快速的进步。尽管现在忙到“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但她很满意这种生活状态,“因为每天都在创造价值,沿着自己的追梦轨迹在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钱聪们”就业创业的优先选项。
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专业机构麦可思公司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0届~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长排名中,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已名列第四,增加了2.1%。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推出的中国首个就业景气指数(CIER指数)也指出,随着经济放缓,今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市场出现了趋冷的迹象,国企招聘职位同比下降了19%,但在“全民创业”热潮的带动下,互联网行业用人需求出现“井喷”,提供职位数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了44%。
在成为毕业生热门选择的同时,互联网行业的淘汰速率也不容小觑。陈安妮用“像坐过山车一样”形容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感受,“传统行业可能拼的是积累的过程,而互联网行业比拼谁的变化更快。你必须跟上这个节奏”。
但在这个“变幻无常”的行业里,她“反而感到安全”。这个90后创业者认为,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份工作,而是自身的技能,“随着快速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在快速成长,学会了适应这种变化的生存技能。就算公司现在破产了,我也有信心从头再来”。
“互联网+”为青年筑梦提供沃土
海归女硕士、返乡创业者、致富带头人……如果要给王淑娟贴一个标签,她更喜欢被称为“新农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原本想成为音乐教师的王淑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回到受灾严重的老家四川省青川县,做起了农村电商,“想为家乡做点事,帮着老乡把山里的好东西销出去”。
从一开始养蜜蜂不懂技术赔得“血本无归”,到一步步建起养蜂基地,成立合作社,入驻淘宝创业园,家乡的山珍通过网络电商平台,被她卖出了好价钱,当地200多户蜂农也因此增收致富。
去年9月19日,她受邀参加阿里巴巴集团赴美上市的仪式,被马云选为归国创业的网络平台商代表,敲响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大钟。
王淑娟的情况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偏远山乡正因这些年轻的“新农人”而改变。有人形容,新农人是农民中“最不安分的分子”,互联网则为他们的创业创新提供了沃土。
在“互联网+”的强势推动下,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从2010年至2013年,阿里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额以每年112.15%的规模增长,2014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483.02亿元。去年10月,赴美上市不久,阿里巴巴集团就启动了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计划,将农村电商作为未来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
事实上,被“互联网+”引发巨变的远不止传统农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提升逐渐成为现实,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互联网体系,阿里巴巴和腾讯从去年开始就马不停蹄地抢滩“互联网+政府”,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开始了新一轮从政务服务、城市服务到投资孵化的布局。
在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彭波这样解读“互联网+”:“这是刚刚开始的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方兴未艾,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那么,“互联网+”到底为年轻人带了来什么?很多人都会说出这样一个体会:机遇。
香港文汇报7月发表《“互联网+”带来哪些变革与机遇?》,作者在报道里总结说,“互联网+”催生千万小企业的同时,亦将制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互联网+”,正在快速降低青年创业试错成本。年轻人正在迎来一个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
知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也认为,未来三五年是中国创业的黄金机遇期,甚至连“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都蕴含千亿商机。
对于“新农人”王淑娟而言,同那些有意愿投身互联网创业的小伙伴交流时,她总会强调把握机遇的心得体会: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耐住寂寞。“不论线下还是线上,只有下到最底层,才能对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真正有所把控,同时,要做好承受心理落差的准备,别只注重短期效益,要看长远。”她说。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