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评:让新疆群众饱享文化大餐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笔者曾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小学支教,在美丽的新疆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一年支教行,一生新疆情”。
辽阔的新疆,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热情好客的人们。2010年底,第五师小学完成民汉合校,汉族师生和少数民族师生和睦相处。几位维族教师主动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既让我们享受到了地道、可口的维族美食,也加深了我们对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在课间操时间,学生们跳起了颇具民族特色的“麦西来甫”,这种形式新颖、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舞蹈,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我们。
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谈心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拉开新时期对口援疆工作新篇章之后,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从“地窝子”到平房再到楼房,居住方式的改变,只不过是新疆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而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新疆经济社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群众的公共生活更加安全、更有品质。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群众就会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不论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从“弱势补偿”的角度出发对新疆的社会文化建设给予更多的“制度补血”,抑或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只有多管齐下,群众才能饱享文化大餐。
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新疆的社会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发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群众的文化大餐才会更加丰富多样。
一个旨在让老百姓“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的社会,显然不能让群众“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而是要让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比翼齐飞。只有这样,新疆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来源: 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