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评分选电影 网络影评搅动电影市场
新华网长春10月3日电(记者段续 吴昊)“十一”长假,众多电影在这一黄金档期里“惨烈厮杀”。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接二连三上映的影片,许多观众将网络评分当做选择影片的重要标准,“看前上网查一查”的习惯越来越普及。
“截至目前,2015年全国票房已经突破300亿元。”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近50%的增长,一个档期内几部影片扎堆上映的场景越来越普遍。
“去影院总会有种‘选择恐惧’。”长春市民王静说,为了不花冤枉钱,王静会在一些知名的电影评价网站上浏览正在热映的电影评分。
“八分以上是‘神片’,必须要看;七分到八分属于优秀,看了不会后悔;六分到七分说明质量不太差,可以一看;再往下就一定不会去看了。”王静说。
采访中,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标准表示认同,一些人还会去多家影评网站查阅,尽量在观影前做到“心里有数”。这些评分大都来自于观影后的观众的反馈,能让人信服。
除了评分,网站提供的影评也成为许多观众的重要参考。“最青睐没有剧透的短评。”电影爱好者刘博说,“言简意赅,有时能直接决定我是否要看。”许多网站上,影评是否含有剧透都会在题目中清晰标明,以供查阅者选择。
“电影口碑依赖网络评分和影评的趋势已经形成。”资深发行人刘嘉说,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类似北美电影市场的影评人机制,网络影评是一种补充,相对客观的评价机制给观众提供了可靠参考。
对网络影评的信任还催生出“自来水”这一群体,也就是自发而来的网络水军。比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被普通观众在网络上极力推荐,豆瓣评分达到8.4分,达到必看“神片”水准,帮助造就了影片的票房神话。
但不容忽视的是,片方为了营销,通过网络水军在各大网站刷好评的行为也一定程度存在。“有些网站公信力很强,有一些则纯粹为了营销、忽悠而生。”刘嘉说,但民众的筛选过滤能力很强,忽悠终将难成气候。
“有些电影还未大规模上映,就已经通过网络预售票取得巨大票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说,观看点映的观众撰写的网评和打分,形成的口碑起到很大作用,能让电影前期宣传更能有的放矢,观众评价中的“吐槽”也能给电影创作者一定参考,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