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6|回复: 0

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9: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

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

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等问题,是脉学中的一个学术色彩很浓的临床实际问题。对此在脉法的起源形成阶段亦即古代脉法阶段,已于有关各专题叙述过了。这里主要就《脉经》或说《脉经》以后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专题的讨论。

脉法出自医经家,见于《汉志》,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是,调百药齐和之以宜。至齐之德,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扁鹊是医经一派的代表人物,《汉志》医经家记载了《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在《史记·扁鹊传》中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再加上现传世的医经专著《内经》中以充分的“内证”,脉法之出于医经一派殆无疑义。经方家则不然,《汉志》说:“经方者,本草石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干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可见医经是以解剖为基础,脉法由医经而出是自然的,经方是以本草等药物的作用等为基础亦就无从出现脉法(至今民间草药医仍不诊脉)。仲景是经方家,但他打破医经经方的界限,撰用《索问》、《九卷》等书引进脉法而著《伤寒杂病论》,提出“平脉辨证”从而建立超临床医学体系。所谓经方亦就是医方,如诸子书亦可称经,书的各部分可有“经上”、“经下”、“内经”、“外经”等等,这与“内篇”、“外篇”等含义是相同的。古代的经是穿连典册书籍的绳子,是丝质的,如果是皮条就叫做“韦”了(后来变成了纬宇)。《汉志》经方有十一家之多。这个经字原没有神圣经典等含义(医经的经字亦是如此)。因此经方亦就是医方在使用中有效丽记录下来的册籍,目前可以见到的仲景以前的医方中,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及其他如《流沙坠简》中的医简等,其中就不言脉。仲景以后的医方,例如《千金》、《外台》等书中所收的亦不言脉(言脉的都是仲景书的原文)。

根据以上的事实说明仲景引脉法到经方中来,但没有即时得到继承和推广。直到宋元时期医书专著日多,名家学者亦日出,脉证的结合应用才得到发展,但此时脉学成为专门之学与《内经》仲景时代的性质已不相同了,病、证、脉的结合使用成为了另外的一种形式。在脉的指标标准等方面虽较古代脉法有某些进展,但失去的却是脉证关系的不少具有辨证意义的部分,使两者的关系呈现“各自为政”,是相互配合而不是辨证地分析认识,尤其是对脉的认识和使用有很明显的僵化固定之弊。这个问题出自《脉经》之后,它对脉法有影响,对证候诊断治疗亦即病证的辨治亦有影响。

来源:中华中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8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