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央行于昨天晚上发布信息,自今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此次降准降息措施的推出,其背景比较明朗,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6.9%,表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改变,今年全年GDP增长7%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完成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因此,利用降准降息这种货币政策的调控来增加对经济的刺激,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是此次央行推出“双降”措施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在央行作出“双降”决定的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作的报告中指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合理运用降准、定向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妥善应对和化解风险。因此,央行此次的“双降”,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使经济增速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
最近几个月来,国际国内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剧烈变化。就国内来说,9月PPI同比下降5.9%,投资、工业品需求明显放缓,表明国内的需求在下降,这对稳增长无疑造成了很大压力。而就国际来说,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了大幅下降,欧洲央行日前已透露出明确的宽松加码预期,这也表明全球极有可能再度进入“放水”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调整货币政策,适度促进货币宽松,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选择。
尽管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稳健”,但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过央行多次推出的“双降”,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进入宽松轨道。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央行已经多次“放水”,特别是多次降息以后,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降至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基准期利率与CPI相比甚至已经表现为负利率,但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并没有因此得以扭转。这表明央行通过多次降准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并没有按照预期进入实体经济部门,也反映出“双降”的效果发挥不是很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表明我国尽管已经明确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针,但由于资金流通渠道存在的“中梗阻”依然存在,使得“双降”的效果难以彰显。很显然,如果这种梗阻不能消除,那么,此次“双降”是否能保证经济增速回到7%这个目标,还是充满疑义的。
虽然中国已经终结了以GDP来考核政府业绩的制度,但GDP作为经济管理的指挥棒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曾经产生重要作用,经济运行对GDP增长的依赖仍然存在。GDP增速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开工的不足,意味着就业率的下降,因此,稳增长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稳GDP,在这样一大背景之下,货币政策宽松自然产生了合理性。但是,降准降息对于经济运行来说,只能起到短期刺激作用,而去年以来为了稳增长而不断推出的“双降”措施,其效果未能明显反映出来,表明这种刺激作用正在不断衰减。更重要的是,在多次降息以后,目前的利率水平与CPI相比较已经处于负利率状态,只是由于央行在降息的同时不断提高利率上浮空间,此次降息甚至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的上限,银行通过利率上浮使实际利率仍表现为正利率,但降息空间已经越来越窄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降准降息的目的是为了让实体经济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中梗阻”现象的存在使其难以达成预期效果。因此,在央行提供短期刺激政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于通过改革的深化,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管道,消除金融流通过程中的梗阻现象,使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急需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在降准降息的同时,还应该更多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自发自还地方债、专项金融债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经济运行全方位的刺激效果,减轻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