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3|回复: 0

万圣节里不能只“扮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03: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圣节里不能只“扮鬼”

万圣节里不能只“扮鬼”


  洋节日的庆祝活动,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理解,更不能任凭商业冲动泛滥。

  几天前,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突然说,学校允许穿着万圣节服装去参加校园活动。笔者这才发现,这个洋节日,现今在中国居然如此风靡。

  孩子过去一直跟随笔者在美国读书,这次孩子也是穿着在美国用过的万圣节服装——一个“大南瓜”去了学校,回家后却一脸沮丧。原来,一些打扮得青面獠牙的同学嘲笑他的装扮太过“卡通”,甚至有的指责说,这根本就不是万圣节服装。

  “万圣节不就是西方的鬼节嘛,当然是打扮得越离奇恐怖,越能把节日过得原汁原味。”热衷过万圣节的国人,有这种想法的恐怕不在少数。然而,在现代西方社会,万圣节已不再仅仅是个孩子扮鬼捣蛋的日子。

  万圣节原本是西方的宗教节日,有人认为肇始于欧洲先民礼赞秋天的传统。后来,传说中居住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凯尔特人,相信亡灵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夺取活人性命,便装扮成妖魔鬼怪,以便吓走亡魂。进入商业时代后,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某些商家借助这个传说,推出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万圣节服饰和活动,让万圣节逐渐远离了宗教节日特有的神圣色彩,演变成小孩子们的“鬼怪节”。

  不过,如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即使作为商业节庆,万圣节也已超越了“胡打滥闹”的早期阶段,彰显出一些时代特点。

  “不给糖,就捣蛋”,可谓万圣节过去最为吸引孩子的环节,但如今这一桥段已变得越来越“有礼貌”。只去门口布置了万圣节装饰或摆放了南瓜的人家敲门,否则绝不打扰,早已成为孩子们的共识。

  节日到来之际,城市周边总会有许多农场开放南瓜采摘,除了把自家培育的“超级南瓜”拿出来炫耀外,还会将各种大型农机改装成滑梯、蹦床等儿童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在古代万圣节欢庆丰收的传统气氛中,呼吸乡野味道。

  笔者孩子在美国的学校,每年万圣节时都要组织校园游行,身着各式各样万圣节服装的学生、老师乃至校车司机均会出席,俨然年度嘉年华。但学校列出了“负面清单”:校内绝不允许出现带有恐怖、血腥、色情、歧视色彩的服饰,而且全场不得佩戴面具,以免不法分子借机混入校园。操场上的游行队伍里大多是经典故事或当红影视中的角色,许多少数族裔孩子更会直接穿上民族服装。

  不仅如此,学校鼓励学生利用简单、廉价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富有独特创意的万圣节服饰,并在游行结束时评奖。笔者注意到,获奖的每每都是那些利用废纸张、包装盒等“环保材料”制作,着力彰显和平、友爱、扶贫等积极主题,以及反映社会热点话题的服饰。

  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形势低迷,美国青年人近年的万圣节派对也屡现酗酒、吸毒、斗殴、性侵等恶性事件,但国外万圣节文化中成熟、阳光的一面,尤其是教育机构和民间团体对青少年负责任的引导,无疑值得借鉴。

  最近这些年,洋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通过国外节日感受异域文化,本身并不是坏事。然而,洋节日的庆祝活动,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理解,更不能任凭商业冲动泛滥。交流令文明多彩,互鉴使文化丰饶,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因素和现代意涵上,就能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来源: 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2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