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4|回复: 0

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 为世界消除疟疾贡献中国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7 2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20世纪40年代,中国每年报告超过3000万例疟疾病例。70年后,中国已实现自2016年起连续4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并于今年6月30日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在消除疟疾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诞生了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同时,以中国创新药青蒿琥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抗疟药物,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助力消除疟疾,为共建无疟疾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创新药在重症疟疾抢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2年,屠呦呦在523项目(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中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灭杀疟原虫,因其存在水溶性欠佳的问题,治疟疗效无法发挥到最优。

  后来,桂林南药公司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推荐加入523项目,参与青蒿素的二次研发,并在1977年成功发明了青蒿琥酯。这不仅解决了青蒿素的水溶性问题,更是将治疟疗效提高了5—7倍,可制成针剂,抢救重症型疟疾患者。

  1987年,青蒿琥酯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国X-01号一类新药证书,注射用青蒿琥酯同时获得X-02号新药证书。

  至此,桂林南药正式取得商业化生产和销售青蒿琥酯类药品的资格,将青蒿素产业化用于疟疾治疗终端市场,这也正是如今享誉全球抗疟领域的重症疟疾治疗品牌——Artesun®注射用青蒿琥酯。这一药品在重症疟疾抢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名声震赫非洲大地。

  2010年,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称,桂林南药注射用青蒿琥酯的疗效明显优于奎宁,向各国建议采用以取代奎宁治疗重症疟疾。2015年,该产品荣登法国《处方》年度荣誉榜,成为首个进入该榜单的中国原创药。迄今为止,该产品已累计挽救4000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儿童。

  青蒿琥酯彻底打破国际药企对青蒿素的专利垄断

  很多人并不清楚,桂林南药的原创药青蒿琥酯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抗疟药。

  据桂林南药联席总裁苏莉回忆说:10多年前,桂林南药的青蒿琥酯片确实主要是为法国赛诺菲贴牌生产,在非洲市场被熟悉认知的是赛诺菲的Arsumax(青蒿琥酯片),桂林南药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几乎没人注意到。尽管如此,青蒿琥酯的专利权从未出让,一直都是属于桂林南药的。

  “当时抗疟药市场基本被诺华、赛诺菲等跨国企业占领,而我们一心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所以就分析,他们的产品主要针对一般疟疾治疗的口服制剂,为此,我们采取了品牌差异化战略,专注于针对重症疟疾治疗的Artesun®(注射用青蒿琥酯)进行推广,正是这一产品让我们初战告捷。”苏莉说。

  2004年12月1日,桂林南药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青蒿琥酯预认证申报材料。2005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坦桑尼亚阿鲁桑会议上,正式确认青蒿琥酯的原创者是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原桂林制药厂),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年12月,桂林南药代表中国企业实现世界卫生组织预供应商资格认证“零”的突破。这也意味着,中国创新药青蒿琥酯彻底打破了国际巨头药企对青蒿素的专利垄断。

  为了促进民族品牌进一步深耕国际市场,桂林南药在质量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双管齐下”。倡导“人人承担质量的责任,坚持做对患者负责的事情”的质量文化,内部实施“国内国外市场双循环和精益制造研发双驱动”的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模式;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实施属地化营销,近10年来,在加纳、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及西非法语区等国家设立子公司和办事处,负责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药品推广销售,这是如今“抗疟神药”注射用青蒿琥酯能够在全球重症疟疾领域占比90%以上份额的重要因素。

  这家中国药企利用核心抗疟产品成功打开国际市场,一方面扭转了过去国际社会对中国创新药不认可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驱动了国内其他同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自2005年以来,桂林南药累计已有28个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药品预认证,其中包括24个制剂产品和4个原料药产品,一共向国际市场供应了超过2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

  国际化进程的重大突破并没有让桂林南药满足于现状,该公司继续深耕抗疟领域。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抗疟药产品已覆盖疟疾预防、一般疟疾治疗及重症疟疾抢救的全治疗领域,同时拥有原料药、口服制剂、注射剂的生产能力,治疗人群覆盖成人、儿童及孕妇等特殊用药人群。

  援非抗疟深耕非洲市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虽已获得世卫消除疟疾认证,但全球仍有一半人口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2019年全球仍有40.9万人因疟疾死亡,我们的使命仍在继续。作为企业,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全球疟疾患者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不再患有疟疾,所以桂林南药多年来一直潜心研发,不仅发明了被国际主流市场认可的重症疟疾抢救用药Artesun®,近两年更是研发成功儿童疟疾预防用药SPAQ-CO®Disp,这两款药品对全球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桂林南药总裁王文学说。

  多年来,桂林南药利用核心产品优势,踏实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配合商务部实施“援非抗疟”项目。自2006年起,该公司共承担商务部对非援助项目百余个,涉及30多个国别。此外,该公司携手疟疾防治领域全球顶级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通过视频会议等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互动形式为非洲地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在线学术平台,尽力帮助非洲提高抗疟医疗卫生水平,覆盖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马拉维、赞比亚、加纳、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等近10个非洲国家和地区。

  以青蒿琥酯为代表的青蒿素类药物创新,是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以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医学难题的例证,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创造”的认知多在电子信息科技等领域,其实中国制药行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

  王文学说,他们将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南药新优势,形成产品产业技术优势明显、管理机制健全、质量安全稳固、社会影响广泛的质量管理局面,携手行业优秀同仁,朝着“共建无疟疾世界”的宏远目标不懈努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全程参与救治,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但即便如此,社会上质疑中医药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医药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锚定思想航标,提供根本遵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期,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等几方面重点任务,并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提出具体意见。本报邀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传承发展,从具体问题入手,理性探讨新时代中医药的现在与未来。

  当下,对中医药工作的关注、肯定和支持可谓前所未有。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共同考验中,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以及医治疑难杂症中的独特作用凸显,为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疗效备受国际关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加铿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广,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

  日前,“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医并重畅谈看法体会。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越发明显,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如今正在不断焕发新光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但也必须看到,中西医并重依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任重道远。

  中西医都在爬坡,应该在各自路上不断努力

  中医药学经过不断探索、积累、补充、完善,已经成为具有完整学术体系的动态医学。传承绝不是泥古不化,故步自封。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生,国医大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柴嵩岩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从临床中体会出中西医应该互相参照、互相信任,“遵古学古、参今用今”是中西医达到真正结合的基础。“中医必须要以中医学为基础,遵循和运用中医药学学术原则,参考、学习现代医学关于病理、病机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借助当今临床检查设备等,从而扩展临床认证的视野和疗效判定标准,补充临床需要。”柴嵩岩认为,必须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在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但是二者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又有着本质不同。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血液病学科带头人麻柔非常形象地说,现代的中医、西医目前都在攀登医学高峰,一个在南坡爬,一个在北坡爬,都应该在各自路上不停地努力。中西医结合不是用西医的医理解释中医,用西医的框架,用西医的标准来束缚中医。谈到理想中的医学模式,麻柔认为则是要总结、创造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指导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支撑的医学,如此才能真正满足科学需要、医学需要。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优于单纯中医,两种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互补,中医辨证而西医辨病,各有短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金世明表示,中医学产生于中华文化,西医学产生于西方文化,文化是和而不同的,应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抗疫文字记载历史达3000年,大大小小500次,从先秦两汉到新中国都有很多记载,可以说,中医药有着与疫病斗争的深厚实践基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众多中国古代典籍,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药疫病防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在历代疫病当中发现的药现在依然常用,比如麻黄汤,“我们虽然是空手去的武汉,但是脑子里装满了中医的认知”。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得到彰显。中医药抗疫不仅具备救治成功率高、救治时间短的优势,而且所需费用显著降低,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

  中医药参与全程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早期,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可以改善初期症状,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重症采用中西结合救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还能起到保护患者脏器功能的作用;恢复期也是中西结合,中医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通过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效果明显。西医评估,中医治疗,所以中西医并治是这次抗疫的特点。”张伯礼说。

  此次抗击疫情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什么基本经验?“在理论发展层面,我们总结了湿毒疫的特征,兼夹发病的临床特点,同时解释清楚了机制是什么,特别是疫情突发的时候,如何快速评价筛选出有效药物,同时创新中药治疗疫情的组织救治模式,包括在隔离点、方舱、重症病房怎么实施救治,这套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有多年的防治疫病经验,安全有效,中医药可及性强,老百姓信服,依从性好,若干年后如果新的病毒又来了,没有特效药、疫苗,中医药千年的抗疫智慧依然能建奇功。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柴瑞霭在谈到中医抗疫的优势时说,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是建立在生理解剖的基础上,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变化规律的医学。而中医是在长期的实践检验中不断概括、不断完善,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状态变化规律的医学。中西医两种医学在抗疫中相互配合,发挥了各自优势,这是中国的抗疫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加速从有机结合到完全融合

  不少专家指出,在现实中,中医西化、以药养医、以西养中的现象仍旧存在;简便验廉本来是中医优势,却因其廉价而受到排斥,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简单的混合到有机结合,最终到完全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趋势。

  以前我们对中医药“重”的不够,是欠了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表示,中西医并重,要有“并重”的具体体现,设立考核指标加以衡量、评价,并作为政府工作重点、给予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重点扶持、作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重点。通过由表及里梳理要点、分析原因、寻找根源、设法改进,面对现实问题、解决以前在这一问题上的欠账。

  中医药人才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至关重要。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0 1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