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要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也要有“参与感”
新华网太原11月30日电(记者晏国政)开展脱贫攻坚工程,让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除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扶贫举措,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更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提高其“参与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正在采取各种帮扶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找穷根,想出路,在易地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项目建设等多方面释放扶贫能量。可以预见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未来扶贫领域的政策“红利”将越来越多,扶贫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随着各项扶贫举措发挥效益,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必将进一步增强。
然而,在获得感增强的同时,一些贫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参与感”不强的苗头已经显现。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造成的。
面对少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无动于衷”,一些基层干部感到委屈不解,甚至反过来埋怨群众。事实上,这是对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一些基层干部还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有的干部长期以来擅长“管理”群众,却缺乏新时期下,做群众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能力与方法。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新形势下,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感”的意义不言自明。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切实增强担当精神,改变传统扶贫思维,调整工作思路和办法,提高自身做群众工作特别是贫困群众工作的能力,引导贫困群众与各级党委政府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来源: 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