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搜狐音乐 作者:罗罗
粤语流行曲无可否认是地道的香港土产,自1974年一首《啼笑姻缘》大热开始起,直至四十年后的今日,粤语流行曲依然在华人乐坛里享有极大影响力。尽管近十年它的地位有所起跌,但仍然是本地乐坛的主流。近数月异军突起,天堂鸟、Faith、拾音社获冠“MK-Pop”之名,承接一套“欣赏总随耻笑而来”的网络真理终于大行其道。
香港代表Faith和天堂鸟都陆续推出新歌,前者令人婉惜而后者则继续舞曲韩流之风。反观来自广州出道数年的拾音社,凭借经验和歌曲数目,似乎正好碰到上位的契机。虽然舞蹈跳得不怎么好,但在编曲混音上却一枝独秀,更也是粤语乐坛里久违的电音专辑。
然而值得注意的不只是拾音社的电子音乐风格、视觉系包装,还有他们挑战一套主流意识的勇气。
霍尔(Stuart Hall)主张普及文化是意识形态的战场(Site of ideological struggle),社会各阶层亦把其主张放在当中,故此普及文化和资本家及政权都常有冲突。譬如在广州虽以粤语为普及语言,无论电台、电视台都仍有粤语频道,但同时中共总不时立意以普通话取以代之,故此久不久就有像“广州撑粤语行动”的出现。
广州在粤语保卫战上的拉锯位,便做就出广州本地粤语歌的生存空间。拾音社置身其中,多年来推出的专辑皆是粤语歌,配搭一身潮爆的日式造型,试图以年轻、时髦混合粤语歌营销市场。这种路线其实也跟数年前香港乐坛歌手大批转战普通话歌背道而驰,时至今日在港仍有种种偏见认为普通话歌曲词较古雅直白,比粤语歌为优。其实两者的等级往往难分轩轾,多半取决于创作人功力而已。
《KISS KISS KISS》的大热,彷佛意味着拾音社终于从粤语歌的边陲打入中心——香港。整个拾音社的团队都立刻明白,让他们大红大紫的市场可能不在大陆,如同卢凯彤杀到台湾出国语碟般,拾音社也开始令自己更为融入香港整个文化当中。于是他们才开了YouTube channel,再逐一把新旧歌曲都放到网络平台上。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分歧不单单在语言,还有繁简字之别,拾音社的mv 里都几乎无法找到简体字,也可见后期制作的用心,与及拾音社的仔细。
“去大陆化”显然是在近年中港矛盾高涨下,要融入本港市场的关键。不过拾音社仍一定程度保留着大陆的流行文化。如在《菲士》mv里的《x丝逆袭》,还能突显拾音社在广州的本土味,与及他们对网络文化的重视,乃至于他们的 facebook 专页亦是在近月才开始以平白的粤语和繁体字书写,继续令拾音社变得香港。
不管上述种种是否表示他们崇日崇港,又或是这些包装是否广州的潮流指标。从拾音社身上展现的文化底蕴,其实远超于“MK-Pop”。也许是粤语文化圈共荣的先兆,也许是中港文化接合的缓冲带,也许是广州本土意识提高的体现。
拾音社背景
2014年4月 拾音社以《kisskisskiss》一曲在香港迅速蹿红
2014年4月 拾音社凭《kisskisskiss》一曲在香港迅速蹿红,《kisskisskiss》MV于Youtube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一周突破50万大关,官方Facebook专页点赞人数也从本来只有38个赞于短短几天内狂升到2500个。《kisskisskiss》歌曲洗席香港网民,MV造型和舞蹈话题迅速抢占各大媒体版面,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等网络平台均有各种翻唱、模仿、舞蹈视频推出,话题度和娱乐度高企不下。《kisskisskiss》MV也在香港巴士RoadShow电视平台上循环狂播,拾音社知名度同时迅速打开,各种港媒电台争相邀约访问,港澳商演也迅速铺开。因《kisskisskiss》歌曲和MV迅速火爆起来,知名网络音乐平台KKBOX马上授权拾音社的唱片于全亚洲香港、台湾、新加坡和泰国4大地区上架!同时另外一首新作《菲士》MV的点击率也于两天内突破5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