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栏间隙也是检验城市管理的标尺
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下,我们不时看到路面的无常坍塌,井盖的缺失,公共厕所的难寻,也可能是一个不经意间吞噬生命的护栏。这些细节或许看似无足轻重,并往往被忽视,然而一旦出事,就可能酿成无可逆转的悲剧。
日前,一位女士双腿跪地、脖子卡在路边交通防护栏后没有挣扎迹象的视频引起网友关注。据目击者介绍,女子怀有身孕,事发时无人陪伴。目前,陕西榆林市米脂县警方确认孕妇当场死亡,已排除他杀,具体死因需尸检后进一步确定。
现场的图片经由网络传播,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起真实上演的悲剧。然而意外确实发生了。虽说该名孕妇的具体死因,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确定,但若现场人员的反馈属实,该孕妇只是因头晕而扶着栏杆准备休息从而发生悲剧,那么这样的事件,就不应该完全视为只是偶发的意外。事实上,类似的“护栏杀人”事件也并非第一次出现,2010年南京就曾发生过类似的悲剧。作为城市街道上普遍存在的公共设施,屡屡与命案“相连”,就不应该回避公共的追问。
住建部2011年8月通过的《住宅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阳台护栏间距应该在11厘米以内,其出发点就是只有在11厘米内,才不会造成成人和儿童由于头部伸出而引发危险。然而,相关的公路护栏设置规范中并没有相应的考量。住宅阳台的护栏设计与街道护栏当然不可相提并论,但若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显然有比没有好,更何况此举并不会牵涉到额外的设计成本,无非是对于“意外”情况的防范是否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与重视程度。据介绍,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对街道护栏缝隙进行规范,所以当前的制作标准多是业内的约定俗成,那么,当类似事故一再发生,这样模糊的约定俗成是否更应被精确而规范的标准所替代?
城市发展要注重品质与细节,实现精细管理,这早非陌生的话语。而看似不起眼的街道护栏的间隙宽度,其实同样关系到一个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度与品质。有人讲到德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般我们常见的窗户基本都是向外推开的,但德国的窗户却都是向内拉开的,因为窗户向内拉开擦玻璃时很方便。不难想象,当你必须将胳膊甚至大半个身体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户的玻璃外侧时,当然会增加日常的危险系数。从这样的细节中不难看出,所谓的精细管理,不过是事先把人的安全和便利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程度,把安全风险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预设到“最大”,从而进行对应的细节改进。
讲到城市公共管理的安全性与人性化,往往显得过于宏大,但全部的安全感和人性化都体现在细节当中。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下,我们不时看到路面的无常坍塌,井盖的缺失,公共厕所的难寻,也可能是一个不经意间吞噬生命的护栏。这些细节或许看似无足轻重,并往往被忽视,然而一旦出事,就可能酿成无可逆转的悲剧。
仅从城市发展的硬件看,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或许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不少发达国家,但我们却可能依然是止步于外在的豪华与解决“有无”的问题,而较之精细管理仍有相当的距离。最新发生的这起护栏上的悲剧,显然又为此提供了新的注脚。
公共场所人性化与精细化的细节,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以舒适与便利,更重要的是,它总能够尽量减少极端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而这恰恰是对人们安全感的最好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护栏间隙宽度不啻为对城市精细管理水平的一次丈量,它不应该再次被熟视无睹。而悲剧所引发的反思,也应该举一反三,延伸到对城市精细管理的触动与行动中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