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隐性失业需加快国企改革
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和因“去产能”而出现的职工隐性失业问题,问题仍然出在国企改革进程的迟缓,“国企病”仍然在阻碍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近日发布的一份《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受到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CIER指数继续保持了自2015年初以来的下跌态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出,目前一些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出现职工隐性失业问题。
“去产能”一直是我国经济调控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产能”被列为今年必须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即使提到了这样的高度,去产能进程依然道阻且艰。“去产能”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还是企业关停后职工的出路问题,由于多年来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未能有效推进,因此当“去产能”的推进必然要关停一部分企业的时候,失去了工作岗位的企业职工的再就业,仍然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最近两年,面临经济增速下降的严峻形势,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期望以此来释放受到束缚的市场活力,保证经济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其实,大众创业更重要的实际意义是可以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岗位。
但是,现实的问题在于,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集中在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直被视为“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因此职工普遍对企业关停抱有抵触情绪,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往往在一个城市成为支柱产业,全行业的困境,不仅对企业有影响,更对一些城市产生连锁影响,导致整个城市的消费能力下降,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能够产生的新兴就业岗位,在这些城市由于缺乏足够的消费人群而根本无法展开,因此大众创业在这些城市也看不到前景。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困境,一方面职工不愿离开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迫于社会压力,也难以与职工中止劳动关系,企业也不能按市场化的要求实行关停。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去产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一般地说,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内,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不大会出现的。而在我国,“去产能”之所以会成为积重难返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化程度的不足,在长期奉行的由投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之下,很多投资项目明知产能已经过剩仍能投产,其背后都有行政权力的指挥棒,而它所产生的后果便是企业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仍然在运转,职工则宁愿接受低收入也不愿离开企业,创业意识淡薄,勇气更是不足。
很显然,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和因“去产能”而出现的职工隐性失业问题,问题仍然出在国企改革进程的迟缓,“国企病”仍然在阻碍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政府要加强再就业服务,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就业市场上,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资源已经枯竭的地区,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培训也会面临“无米可炊”的问题。
因此,更重要的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要给国企以充分的自主权,把国企推向市场,让国企能够以一个“市场人”身份接收到产能过剩的信号,自主调整经营方向。对于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还需要提供更符合城市转型和职工实际需求的配套政策,帮助这些地区渡过难关。
来源: 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