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路透社报道,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一系列能源协议,加强两国经济联系,同时承诺保持权力的战略平衡。协议包括几个俄罗斯项目的权益出售给中国企业、一份石油供应合同,以及在俄罗斯合作投资石化项目。
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俄油)与中国化工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持有俄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筹划中的VNHK石化综合厂区的40%权益。
俄油在声明中称,这项协议将帮助俄油为该计划融资,并进入亚太地区市场。
他们还签订新的一年期合同,俄油将在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期间向中国化工供应最多240万吨原油。
俄油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关键条款达成一致,或将把俄油旗下石油生产分支企业Verkhnechonskneftegaz的20%股权,售予北京燃气集团旗下一个分支。
俄油与中国石化(600028)还就在东西伯利亚建设一座天然气处理与化工厂签署一项框架协议,旨在2017年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专攻俄罗斯与中国市场。
俄油执行长谢琴(Igor Sechin)表示,该公司并未计划减少对中国的原油供应,而且在面对沙特、卡塔尔、伊拉克与伊朗的竞争时,也将维护自身的市场地位。
“我们将坚守已经同意的产量,也就是(每年)约4,000万吨,”俄罗斯塔斯社(TASS)引述谢琴的话表示。
俄罗斯在5月连续第三个月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方,超越沙特对中国的供应量。
俄罗斯与中国央行也签署一项合作备忘录,将在俄罗斯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
最近几年北京与莫斯科签署了一些大型合作协议,比如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在2013年签署了在25年内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简称中石油集团)供应3.65亿吨石油的协议,当时价值27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石油收购了亚马尔项目20%的股权。
接着在2014年5月,在莫斯科吞并克里米亚数周后,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4000亿元的协议,将由Gazprom向中石油在30年时间里每年供应至多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但除此之外,中国令人意外地没有及时利用西方制裁和自身财力的有利因素来获取俄罗斯上游能源市场的更大份额,或者更多地满足俄罗斯的融资需求。
一个理由可能是,中资银行缺乏向俄罗斯客户提供大规模融资所需的实践经验和风险管理技巧。
智库莫斯科卡内基中心(Moscow Carnegie Center)亚洲事务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也表示,尽管北京方面批评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一直不愿冒险触犯制裁合规问题。在过去两年里,没有一家俄罗斯公司在中国交易所进行债权或股权融资,尽管克里姆林宫希望亚洲资本市场能够替代西方资本市场。
加布耶夫指出,在亚马尔项目中持有股份的丝路基金是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一个特别目的工具,旨在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举措。这让该基金实际上成为中国政府的“政治钱袋”,基本上与国际金融市场不沾边。
同样,为亚马尔项目提供贷款的两家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是几乎在国际体系中没有敞口的政策银行。
加布耶夫表示,习近平意识到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其所期待的金融救生索,于是批准了亚马尔投资,把它作为“个人送给普京及其下属的一些礼物,以表明中国并没有……放弃经营两国关系”。
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俄罗斯的充足供应——就融资来说,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可以让两国成为天然的合作伙伴。其他特殊目的工具可能让中国能够在俄罗斯遭受制裁的情况下对该国进一步提供融资或进行投资,就像在伊朗做的那样。
然而,实际上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在过去一年里急剧放缓,而且有了可替代的供应商,已经在满足今后多年的需求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因此两国关系发展可能因俄罗斯方面决心不廉价出售能源、中国方面极力讨价还价而受到阻碍。
在西方制裁持续的情况下,比起中国需要俄罗斯,俄罗斯更需要中国。
根据FT中文网、中金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