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0|回复: 0

香港年青一代就是香港的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0 03: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jpg

  “我们以为这里有好多国企,以为这里一到晚上漆黑一片。”90后香港大学生许立鹏口中说的“我们”,是今年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来穗实习的香港大学生,“这里”指的是和香港一江之隔的广州。

  一个月后,许立鹏和其他39名香港大学生大呼“广州和想象不一样”、“实习时间太短”。

  在这4周里,40名来粤实习的香港大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给广州7家实习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气象?两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会在这群新鲜人身上以什么样的形态展现?

  “我希望,他们不仅能从报刊上看到静态的中国社会,也能亲身体会发展的中国,感受真实的内地。”团省委统战联络部部长潘剑勇和同事们将实习最后一站安排在农民工博物馆。他一直强调,不应该只想着把内地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香港学子,也应该让他们了解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

  “不好意西(思),不好意西(思)!您需要喝茶吗?”香港大学生用港味普通话分享实习经历,现场观众捧腹大笑。他们打趣,这是自己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因为在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大厅实习,每天都要向不同的客户解释“为什么VIP客户还要排队”。

  这是今年7月上旬团省委、省青联在广州举办的2013香港大学生暑期在粤实习总结分享会现场。几天后,40名参加内地实习计划的香港学生将告别内地回到学校。

  “我们以为这里有好多国企,会喊口号,也以为这里一到晚上漆黑一片。”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年级男生许立鹏的“坦白”让分享会现场爆出一阵笑声。这笑声里,更多是共鸣。

  今年6月6日,许立鹏和其他39名来自香港11所高校的大学生从香江之畔来到珠江边上。那时,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这座一江之隔的城市。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大四学生颜晓欣甚至还带着几分担忧:“来广州前,朋友告诉我,内地的治安不好,要把钱放在鞋子里防止被抢。”

  去年,首期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由团中央、全国青联与香港中联办推出,地点定在广州,140多名香港大学生首饮头啖汤,反响热烈。今年实习版图扩大至湖南、广西、天津、上海等地,来粤名额精减,收到150封报名信的主办单位只能择优选录40名,激烈程度被港生们形容为“抢破头”。

  9时30分上班打卡,12时30分吃饭,13时上班,18时30分下班……在广州CBD安利公司的许立鹏开始了和其他同事一样节奏的实习。实习项目是调整内部员工公务卡,和所学专业关联度大。

u=2126114724,867161113&fm=21&gp=0.jpg

  “公司员工出差用的是公务卡,但因通货膨胀,以前的标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消费水平,我们用专业上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公务卡额度进行调整,我还在赶一份最后的报告。”许立鹏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第一次接触内地是高中时参加的上海世博会交流团,但每天都有大巴接送“没机会接触当地人”。此次来穗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弥补了许立鹏在沪的遗憾。为了方便和内地同事交流,许立鹏在香港提前开通了QQ、微博和微信。

  下班后,许立鹏不用像上班一样担心汗湿工作服,不坐地铁直接改步行――从珠江新城走回位于林和西的宿舍,而且每一晚都换新路线走。也是这45分钟的路程,改变了许立鹏刚来时的认识。

  “在中环,高楼大厦都挤在一起。但这里不一样,走着走着可能看到很高档的商场,拐个弯,又是那些低矮的房子和地道的小铺。”许立鹏在小摊上买了2件20元的T恤,周末就穿着它们去逛红砖厂、小洲村和北京路。

  相比之下,颜晓欣享受到了“地利”的福利。

  颜晓欣的实习公司锐丰音响在珠江入口未被开发的生态小岛――海鸥岛上。在岛上,颜晓欣的生活节奏和香港截然不同。“香港的公司节奏很快,氛围也没有这么轻松。在这里,同事们会在工作的时候偶尔聊聊天,在香港我们工作的时候只有工作。而且大陆吃晚饭的时间要比香港提前1个多小时。”

  同在锐丰音响实习的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大三女生李君尧则多次被公司的贴心服务感动:第一天踏上公司的电梯,低头一看,她发现地毯上竟然有当天星期几的提示,而每个周二她都会拉上颜晓欣到饭堂领“香港不可能有”的甜品和凉茶。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女生纪晛是港生实习小组的“生活向导”,香港大学生遇到困惑都可以向她求助。周末纪晛还会陪他们逛广州。4周时间里,纪晛带着港生们逛了省博物馆、上下九、北京路、珠江……

  纪晛发现,香港的同龄人身上有着许多和内地学生不一样的闪光点。香港大学生对一个事情的较真劲儿让她印象深刻:讲不好普通话,他们就分组用一句粤语一句普通话的“同声传译”方式不停地练。“即便他们的普通话不好,他们还是勇于表达看法和见解。”

  除了独立思考,纪晛觉得香港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值得学习——每个星期,香港大学生会固定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如打羽毛球、跳健身操……雷打不动。

u=953258992,2051625763&fm=21&gp=0.jpg

  “很高兴你们来。相信你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地产商不是都是无良的、腐败的、偷工减料的。”分享会上,实习基地之一的广州时代地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岑钊雄风趣地为大学生们饯行。他说,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普通话有所提高,体重有所增加”,场下大学生听到这番话立刻大笑。

  在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以及成功秘诀——“除了比别人更勤奋,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后,岑钊雄提前伸出了橄榄枝:“希望未来就业的时候,大家有机会看上我们。”

  对实习基地来说,香港大学生的到来,确实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和启发。

  在结束实习前,时代地产为香港大学生举办了一场正式汇报会。同学们除了讲体会,更提了不少建议,一名同学专门针对市场客户吸收问题做了报告,直指集团楼盘项目在客户分类方面还不够细致,建议可以从收入、年龄、职业进行细分。

  “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少基地的负责人表示,香港大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两地的消费差异、房价差异——像李君尧就特别惊喜地告诉记者,在香港49.9港币(约合39.5元人民币)的焗油服务,在内地只要26.6元钱。

  “香港的大学生思维很开阔,商业敏感度更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时代地产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总监栾福田举了个例子,集团给学生们布置了到实地看楼盘的任务,踩盘回来,学生们的汇报比以往多了许多亮点。

  “他们会去看楼盘的地下室车位,晚上再去看楼盘附近的亮灯情况,还会跑到施工现场看秩序乱不乱……对同样的事情,他们更愿意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循着别人的老路去走。”如果要说香港大学生在哪方面可以再提高的话,栾福田说:“普通话可以再好一点。”

  不少实习基地的负责人都希望,未来可以有机会让香港大学生和内地大学生一起参加实习计划,这样有利于两地学子互相取长补短,也在交流中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

  活动开展之前,曾有人发出疑问:香港大学生来内地,要让他们看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为什么要安排他们看什么?我们的初衷就是让他们自己感受,选择自己要看什么。”潘剑勇说。

  被同学笑称“内地迷”的许立鹏确实见缝插针般地找各种机会了解这座邻近却不熟悉的城市。过程中,许立鹏发现,比起香港,内地有些管理还是比较粗糙。

  许立鹏举了两个例子:搭地铁的时候,内地会提醒“请乘客抓紧时间下车”,香港的提示则是“请先让乘客下车”;搭高铁的时候,会看到有人在车厢里吐痰,甚至还有小朋友由父母带着大小便……

  “但是我觉得不能偏激地简单归结为素质的问题。这和政府管理水平、服务细节设置都有关系。”许立鹏更倾向于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地铁指引不够清晰、厕所设置太少等。

  “我们承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更要看发展的趋势和进步的决心。但是我们希望共同在发展中找信心,而不是找灰心。”这也是潘剑勇和同事们将实习之旅最后一站定在农民工博物馆的原因。在农民工博物馆,大学生们频频在定格历史的画面、物件前驻足、拍照。

  “希望他们不仅能从报刊上了解内地,也能从动态的中国历史去理解内地,从祖国一步步发展、实现梦想改革进程中去读懂中国梦。”潘剑勇说,这种粤港两地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下个月,“香港200名领袖计划”的中学生将第一次来广东参加青少年服务活动,届时他们将走出高楼课室,直接深入社区体验内地文化。

  明年,许立鹏打算去清华大学交换一年,继续他的内地之旅。他还计划毕业后在香港工作几年再回内地,“这里和香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这里,有很多的机会。”

  天高云淡的北方初秋,百年名校北京大学迎来又一茬怀抱梦想的“新青年”。18岁的汤东宪就是其中一员。白色上衣、牛仔裤,配上自信的笑容,这个朴素的香港大男孩和所有北大“一年级生”一样,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要走更远,必须让自己更强。”汤东宪选择来北大读书,源于明确的人生规划。他现在就读的国际关系专业在香港并不多见,而北大浓郁的学术氛围更是吸引他北上求学的关键。

  18岁的陈柏谦入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是被这所名校的深厚底蕴和未来广阔的前景所吸引。从小就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他,连微信头像都是一幅书法作品。大学期间,他还打算修读中文系双学位,努力提高中文水平。

  对从小在香港长大的他们来说,来内地读书是非常新奇的体验。陈柏谦说,刚到北大时有些方面不太习惯,例如卫生间不设马桶、食物口味太重等,但他很快都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

  “我的普通话不太好,但这无碍我和室友们的相处。”他说,同学们都非常善良、大方,彼此生活方式不同却能融洽相处,“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

  “我对这里特别有归属感。”汤东宪说,与他同屋的同学一个是短跑冠军,一个是男高音,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倍感自豪。“我觉得自己也要更努力,才不会落后。”

  19岁的李芯怡也表示,北大的同学非常热情、包容。“我习惯早起,有时会影响舍友,但她们从未抱怨。”她说,大家一起上课、吃饭、听讲座,成为很好的朋友。对于以前从来没有过寄宿生活的李芯怡来说,“这都是难得的体验”。

  她说,自己选择来内地读书,父母多少有些不同意见。入读北大后,她将所见所闻与在香港的父母分享,他们对内地的一些误解也逐渐消失。“一些香港年轻人没来过内地,被传媒的负面报道影响,对内地产生一些误会。我相信,来过内地之后,经过实地切身体验,固有的成见就会改变。”

  不少香港学生告诉记者,在内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某些方面内地比香港还要先进。“我现在出门都不带现金,到哪都用手机支付,这比在香港方便多了。还有北大校园的自助式自行车,也是既智能,又方便。”李芯怡说。

  在上课方面,北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多多少少给香港学生增添了一些压力。陈柏谦说,很多同学都自发备课、勤抄笔记,这也促使他更努力去学习。汤东宪也表示,北大的学生都很优秀,又非常努力,自己要加把劲才行。

  除了课堂生活,汤东宪对北大丰富的课外活动也非常享受。入学不足一月,他就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在北大举行的2016年全球社会化媒体与公益峰会以及燕京学堂2016年开学典礼。“我觉得很充实也很开心。同学们都很喜欢我,我也能够完全融入他们。各地来的同学们时不时会一起聚餐,撸串喝点小酒。”

  对于未来,港生们都满怀憧憬。李芯怡说,在北大,学习是头等大事,但认识更多朋友也很重要,拓展人脉、放宽眼界,对未来发展很有帮助。陈柏谦说,入学不足一月,他已感受到北大的学术氛围,认识了众多的学生社团,期望将来能在北大学到更多、经历更多、参与更多。

  “国家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在北大充实自己,肯定能得到更多机会。”汤东宪说,“我期望在最好的地方遇到最好的事。”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