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然靛青浸染,农村嫁娶常用的“苍南夹缬”,图案、材质大胆创新,开发出环保布袋、餐垫杯垫等;“永康铸铁”,由传承人自创的铁壶品牌,在传统手艺中注入文化创意,从给日本销售商代工,到有了自己的品牌形象,一把铁壶售价不菲……
这些产品既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结果,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成果;不仅是文创产品的大生意,也是文化传播的大文章。
都说非遗是大众了解、认知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化石”的地位无需多言,怎么“活”起来则大有讲究。
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探寻一条融入现代设计、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的路子,让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互为促进和依托。
对非遗项目来说,要保护传承,也需要更大的影响力。除了秉承传统的“原样”保护传承之外,借助文创产业发展之力,可以用更加活泼的面貌,提升知晓度、感染力。
可能会有人担忧,很多非遗技艺本来就是一匠一心、一针一线的慢工细活,从非遗向商品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失了精髓。事实上,真正的文创衍生品,并非是非遗项目的简化低配版或粗劣仿制品,它更像是一座桥,将普通人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引向深入。
对文创产业来说,非遗项目的独特是无限创意的灵感来源,也能够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创资源已有许多成功案例。故宫博物院先后研发近万种文创产品、一年销售额超10亿元。600岁的故宫可以“带回家”,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以及其它传统精粹,也可以带入到当代日常生活中。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传承。“我国有很多好的传统手工技艺没有传承下去。譬如缂丝,这个曾用在嫁衣上的珍贵工艺如今鲜有人听说。”雪莲集团董事长孟泽说,雪莲与20余位手工技艺大师签约,将像缂丝一样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服装生产,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推动了产业转型。
除了与制作融合,古老工艺也寻求更时尚的表达。在现场,通过虚拟试衣镜,消费者可以在“试穿”中了解这件服装的传统文化和手工做法。工作人员称,这样的虚拟试衣镜将在更多店面安置,推广手工文化。
发起纺织非遗保护的不只雪莲一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说,中纺联已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纺织类非遗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主要包括各种纺、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各种民族服装服饰。
对政府部门来说,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反哺”机制,将“文创+非遗”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部分用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投入。通过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途径,改变单一的投入机制。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