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航空板块上市公司陆续完成了2016年年报及2017年一季度报告的披露,不出所料,盈利大多同比下滑。
综合统计六家上市航空公司的一季报业绩,几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73.9亿元,同比下降25.9%,扣非后净利润51.7亿元,同比下降44.8%。
一季报的盈利下滑,与油价同比大幅上涨有很大关系。油价从2013年的107美元断崖式下跌至2016年初的30美元时,航空公司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毕竟燃油成本是航企最大的成本构成。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油价逐渐攀升,今年一季度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已经同比增长52%,进而带来航空公司成本端的激增,一季度上市航空公司的营业成本共计880亿元,同比增长24.3%。
相比国内航线,油价的上涨对国际,特别是洲际航线要敏感得多。这几年国际航空市场超常态发展,航空公司频开洲际远程航线,除了出境游的需求增长之外,油价低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过去油价低,国际远程航线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还可以打平甚至赚钱,但今年油价已回升至51美元,未来如果进一步上升到60~80美元,估计还没有完成市场培育的“新鲜”洲际航线就危险了。
第一季度上市航空公司的整体客公里收益水平同比下降也可见一斑。事实上近几年来,国有三大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座公里收入也是越来越低,由2014年的0.420元下滑到2016年上半年的0.368元,相当于三大航国际航线减收77亿元。也就是说,从运量上看国际市场红红火火,但从价格和盈利能力上看隐忧已现。
刚刚提到的地方政府补贴,同样也是“不定时炸弹”。过去,地方政府对国内新开航线,每班可能给个起降费打折的优惠,后来对新开国际航线,可能每班给个4万~10万的补贴,而近两年来,各地政府对于新开洲际航线热情越来越高,每班最多能补贴150万元。
不过,据笔者了解,一般航空公司与地方政府签署的相关“补助”期限为三年,而且三年中是逐渐递减,此外在国家的预算法执行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大规模补贴航空公司开国际航线,财政面对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上述两大隐患的作用之下,国际航线应该怎么飞,以什么节奏新开,的确需要更加谨慎地考量。
从国外航空公司正在做的情况来看,传统航空公司纷纷松绑机票产品,将选择权让给顾客,尝试有偿提供餐食,开发辅助收入等成为一大趋势。
目前,包括美欧在内的老牌航企,都在将传统的“一票全包”定价政策分拆,对选座、餐食、现场值机进行额外的收费,这些原本是低成本航空才会采取的收费模式,如今,低成本航空与传统航空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短途市场上。
《2015年辅助服务收入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报告也显示,航空公司的辅助服务收入在过去七年里增长迅速,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2008年辅助服务收入为84亿美元,而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260亿美元。
在国内,近年来不少航空公司也开始重视辅助收入,南航、海航在2016年年报中更是首次披露了辅助收入的经营情况,不过占比还很小,即使这方面经营时间最长的春秋航空,辅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只有6%~7%左右,与国外航空公司还有不少差距,也意味着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