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特稿:从圣诞树到中国春晚——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之路
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大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进一步繁荣。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胡锦涛主席在中国文联和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又走上了文化复兴的新征途……(编者按完)
对于许多西方家庭来说,一个“中国化”的圣诞树或许习以为常。美国专栏作家邦焦尔尼女士7年前就发现,她购买的39件圣诞礼物中竟有25件“中国造”。她试图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在笔下承认:“我们的生活已与中国密切相关。”
法国作家伊兹拉莱维奇写道:“在这天晚上,不仅树下的礼品堆是中国的,树上悬挂的彩球、闪光的装饰品、小圣诞老人,甚至整棵圣诞树都来自中国!”
中国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普通人的生活。
西方的圣诞节后,中国将迎来传统新年“春节”。央视春晚是中国人必看的节目,也正在不断吸引外国人的眼球。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驻京记者把看春晚作为必修课,似乎看不看春晚决定了一名驻京外国记者的职业水准,因为看春晚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一个国家仅有经济发展,没有文化繁荣,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于是,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
经济奇迹呼唤文化复兴
西方圣诞树的“中国化”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3周年。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中国走上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过去,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洋火”“洋钉”“洋车”;今天,中国21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手机、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全球占有率都达到了一半左右;国产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突破1300万辆;钢铁产量超过排名二、三、四位国家的产量总和;冰箱、空调、彩电等产量世界第一;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一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年均对外投资只有4.5亿元人民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年代,对外投资停滞在年均23亿美元的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投资猛增,2008年达到556亿美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资本”,这是巨大的跨越!如今,中国又将开始一次新的出发。正是经济大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文化能否繁荣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高度和质量。
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即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能产生全球影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文化。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古往今来,文化从来就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复杂而激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必须具备先进的、充满感染力的文化。
许多国家都千方百计壮大自己的文化实力。美国、欧盟各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参与者,它们的文化不仅形成产业,走向世界,而且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文化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文化抵御能力,从而丧失安身立命之本。
创造了经济奇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岂能落后!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呼唤着文化的觉醒和复兴,标示出新征途的未来。
文化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墨西哥城孔子学院院长周玲燕说,墨西哥和中国相距遥远,“距离产生美,但也产生误解”,文化是最容易拉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理解和友谊的媒介。
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愈加稳健。
在欧洲的奥地利,中国歌剧《木兰诗篇》2008年成功登上世界三大歌剧院之一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舞台,并以其如诗如画的舞台艺术、深情动人的音乐、饱含中国古典色彩的文化氛围赢得了当地观众的心。《木兰诗篇》被称为“首次叩开世界最高歌剧殿堂之门”的中国作品。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指挥乌帕特·海亚说,欧洲文化曾影响了亚洲,而《木兰诗篇》则将中国文化推向欧洲,这朵可爱的木兰花给欧洲观众带来宜人芳香。
在拉美的墨西哥,中国文化节自2009年起每到中国国庆节就举办,一连三天,每天都有3000多名当地人来到墨西哥城中心广场参加活动。当地百姓学踢毽子、打乒乓球、剪纸、画京剧脸谱,观看藏族舞蹈、舞龙舞狮、中国民族服装秀……很多墨西哥人感慨:在文化节上看到的中国真实亲切。
在非洲的坦桑尼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精心译制的电视连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今年11月登陆坦国家电视台。对于首次同中国电视剧亲密接触的当地人来说,通过对“毛豆豆”一家人的了解,身边的中国人似乎都变得不再陌生。
在近邻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把原汁原味的中国风吹入当地。中心常设教授古筝、二胡等乐器演奏技法课程,以及关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讲座。这些活动受到韩国民众的欢迎,前来听课的学员里,不乏政府官员、法官、公司总裁等高端人士。很多课程在网上登出报名信息后,几分钟内就会被报满。
在美国,“多彩中华”展演团2010年在华盛顿、纽约等地巡回演出。演员们全部住在普通家庭里,与美国人朝夕相处,教他们中国民歌和舞蹈,教他们弹奏古筝、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年、中国文化年、中国语言年分别在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举办,成百上千场中国文化盛宴在那里上演,让这些国家的人民领略一个古老、多彩的现代中国。
建设文化强国恰逢其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中国日渐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阅读相关书籍,收看相关电视节目,或者到中国去旅行,有的干脆决定学汉语,将来到中国开创自己的事业。
因此,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努力创新各类文艺作品恰逢其时。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立足本土。一项在本土都立不住的文化产品,即便走出去,很快就会像无根落叶般衰败。
正如胡锦涛主席不久前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妍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为中华文化书写新的篇章。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优长,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开创中国文艺新风貌新气象。要打开想象空间,鼓励文艺原创,激发创作活力,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着力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文化走出去还必须入人心、站住脚。任何文化产品走出去之前,要对目的国多做调研,了解当地民众喜好。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文化参赞韩孟堂说,一种本土文化产品,要成为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喜闻乐见的长期消费品,这很难,但不是不可能。比如杂技和武术,现在练武术、看杂技已成为许多外国人的爱好,这是因为这两种文化形式能打动外国人的心。
从1983年首届春晚以来,春晚走过了28载。在外媒看来,和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相比,春晚很年轻,但它正不断吸引世界的目光。
外国网站上关于2011年春晚的报道中仅英文报道就有近400条。《纽约时报》说,中国这台长达四五个小时的豪华演出,其观众人数轻而易举地超过美国收视冠军“超级碗”橄榄球赛,甚至能与2010年世界杯足球决赛的收视率一较高下,堪称真正的“超级晚”。
圣诞树的“中国化”和春晚的“国际化”昭示着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之路。(完)(执笔记者陈俊锋;参与记者冯俊扬、宋洁云、江珍妮、王亚宏、杜静、刘钢、傅云威、田野、陈静、邵海军、杨光、陈怡、曹妍、张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