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海正药业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海正辉瑞49%股权的权益处置,辉瑞制药退出,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海正辉瑞任何股权权益,权益转让给辉瑞制药关联方HPPC Holding S. .r.l(下称“HPPC”)。对此,11月14日,上交所询问海正药业此次股权转让的具体条件,补充说明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原因,及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
早在去年下半年,海正辉瑞传出分手传闻时,上交所就有所关注,当时海正药业回复称,辉瑞制药考虑过从海正辉瑞撤资的可能性,但双方尚未就撤资事宜形成任何具体方案。
对此,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合作初衷和经营理念的差异,是导致两者分手的主要原因,核心产品特治星的断货更是加速了分手进程。
王昕指出,跨国企业期待通过本土企业的力量下沉到基层,以促进成熟产品销售。本土企业则希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力进入全球供应链。但由于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不同,相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需要磨合,最终和平“分手”的情况并不少见,如默沙东与先声药业的分道扬镳等。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跨国药企与本土厂商的分合属于正常形态,就在海正辉瑞分手之际,业界又传出Teva、广药联姻的消息。在医药资深人士李卫民看来,随着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深入,未来与本土药企的合作方式也将更多元化,合资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五年“婚姻”和平分手
资料显示,海正辉瑞由海正药业、海正杭州和辉瑞制药间接拥有的全资子公司辉瑞卢森堡联合出资,于2012年9月6日注册成立,投资总额2.95亿美元,注册资本为2.5亿美元。
11月11日,海正药业发布公告称,辉瑞将其在合资公司海正辉瑞49%的权益转让给了其关联方HPPC。辉瑞于2017年11月10日与相关各方签署了关于HPPC100%股权权益转让协议,并于当日完成了将HPPC100%股权向境外买方SAPPHIRE I(HK)HOLDINGS LIMITED的转让。
辉瑞股权处置完成后,海正药业仍持有海正辉瑞5%股权,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仍持有海正辉瑞46%股权,高瓴资本管理的基金将通过外方间接持有海正辉瑞49%股权。辉瑞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海正辉瑞任何股权权益。海正辉瑞正式“分手”。
辉瑞制药指出,此次股权转让将使海正和辉瑞更好地聚焦于发展各自核心优势。股权转让之后,合资公司将更换名称,但保留制造、销售和分销海正辉瑞目前全部在中国销售和在研产品的权利。
对此,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刘谦表示,辉瑞海正“分手”酝酿已久,两家母公司及现公司员工都能平静对待,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辉瑞、海正药业、海正辉瑞内部人士处得到印证。
在刘谦看来,对于海正辉瑞的现有产品,辉瑞仍然会继续授权销售,拳头产品特治星的供应今年上半年已经恢复,因此短期内公司基本面不会有太大冲击。
“新进入的私募基金虽然很有名,但并没有经营医药业务的经验,也不确定是否有兴趣去改变大股东,所以很可能只是扮演一个低买高卖的财务投资者角色。”刘谦表示。
“上交所之所以过问,应该是与海正辉瑞的明星主打产品特治星有关。在特治星巅峰时刻,其贡献了超过10亿元的收入,直接带动海正药业利润提升。”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指出。
数据显示,特治星在2013年、2014年的供货量分别达到447.52万支、540.85万支,带动海正辉瑞在这两年分别实现净利润约4.45亿元和5.51亿元,归属于海正药业的净利润分别达到2.27亿元和2.81亿元,而同期海正药业实现净利润近3.02亿元和3.08亿元。
但因辉瑞海外工厂改造暂停生产,导致从2015年开始,特治星供货量骤降,虽然2016年特治星供货量有所恢复,但也仅有26.57万支,对海正药业的业绩贡献依旧微不足道。再加上原材料涨价、商誉减值、美国和欧盟对公司原料药的进口警告等因素影响,海正药业去年出现上市以来首亏。
今年以来,辉瑞有关工厂截至上半年期末已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特治星已于今年7月1日全面放开供货。但受此前断货影响,特治星的竞争产品占领了一定市场份额,国产药品替代也抢占了部分特治星的市场份额。
合作方式多元化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核心产品特治星的断货加速了分手进程,而合作初衷和经营理念的差异是导致两者分手的主要原因。
王昕解释,跨国企业期待通过本土企业的力量下沉到基层,促进成熟产品销售,本土药企希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力进入全球供应链。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从刚一开始初衷就不同,再加上磨合过程中文化差异、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的不同,最终很多企业都选择和平“分手”。
在辉瑞与海正合作之初,辉瑞中国区总裁吴晓滨就曾表示,合资公司与辉瑞母公司产品线不会产生重叠和同业竞争,主要针对占据中国70%市场份额的仿制药。但这一规划与海正药业对合资公司的期待有所出入。
而海正辉瑞一直被海正药业定位为,公司从原料药企业到制剂企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海正药业将大部分制剂业务陆续转移到了合资公司。海正药业并不满足于辉瑞对合资公司定义的国内市场仿制药销售的角色。
为此,在理念差异、特治星销量大幅下坡情况下,辉瑞、海正药业两家最终分道扬镳。
与此类似的还有同样成立于2012年9月的先声默沙东,双方在合作不到3年的时间内便宣告解散。根据公开信息,该合资公司由默沙东控股51%,先声药业占股49%,双方共投入6款治疗慢性心血管疾病药品,合资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基层市场的销售。
默沙东同样看中的是先声药业的基层销售网络,想借用先声的分销渠道、药店资源及政府关系等,把高端医药产品推广至中国基层市场。但先声药业则希望借助默沙东的品牌效应,向高端药品市场进发。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在合资公司后来的实际运营中,由于药价下行,先声药业利润一再压缩,最终默沙东与先声药业也以分手告终。
在史立臣看来,2015年尤其是2013年GSK事件以前,中国药品市场复合增速普遍超过20%,跨国药企都是躺着赚钱,很多矛盾被掩盖,但随着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政策红利逐渐消失,专利陆续到期,合规性越来越严格,行业增速普遍下降,很多合资企业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各种分手传闻也陆续传来。
近年来,各种医药政策陆续出台,如积极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鼓励创新研发等,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启动针对外资药企原研药的“价格谈判”,通过“带量采购”的方式,大幅下调外资药企原研药价格。
在李卫民看来,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的分分合合很正常,而且双方合作并没有因为一些合资企业分手受到很大影响。如不久前,赛诺菲和华润三九成立合资公司,将双方的儿药和妇科药聚合一起;另有报道称,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企业Teva日前正与中国本土企业广州医药集团商谈合资事宜,以期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开发。
“近年药品招标、医保支付等政策变化对跨国药企影响很大,本土药企仍有合作欲望,在渠道和本地生产方面降低成本,合作形式也不局限于成立合资公司。”李卫民指出。
王昕也表达了上述类似观点:“随着我国同世界加速接轨、医药市场的重要性不断被发掘,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的合作会更加频繁,形式也会多样化,形成双方共赢局面。”
如阿斯利康于2016年向康哲药业和西藏药业出售波依定和依姆多两大品种销售权。勃林格殷格翰与国药控股合作,自2016年4月1日起,国药控股分销中心将独家拥有勃林格殷格翰旗下替米沙坦家族系列产品在中国的产品推广和分销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