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6|回复: 0

中国-中东欧“16+1”的合作被视为双方的“重新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0 21: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cb24be5969354dce.jpg

  汇丰日前宣布,在波兰设立“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以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地区间的贸易与投资往来。该服务部设于波兰首都华沙,将辐射周边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协助中资和当地企业开拓经贸合作商机。

  至此,汇丰中企服务部已遍及全球2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能够为六大洲的40多个市场提供支持。据介绍,自2012年正式设立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已成为汇丰促进中资企业跨境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支持“一带一路”的相关业务以及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目前,汇丰参与的“一带一路”项目有将近100个。

  汇丰波兰首席执行官迈克尔·罗泽克表示,作为中东欧地区的主要经济体,波兰是“一带一路”的主要沿线国家,也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波兰国内市场富有潜力、与欧盟联系紧密。近年来,汇丰留意到中东欧与中国的经贸走廊日益活跃。与传统上从中国进口产品为主不同,现在的中东欧企业更希望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更多产品。同时,中国企业对波兰及整个中东欧地区的投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

  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报道,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希望匈牙利能在本次会晤中与中国签订11项双边协议。协议将主要涉及中国的银行贷款,它们将被用于升级匈牙利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线——这也将有助于从中国运输到比雷埃夫斯港的商品更加迅速地运送到中欧。

  报道称,匈牙利估计这一升级计划在本国境内的成本共计21亿美元。“在本地区,我们更多地把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主要角色视作机遇,而不是威胁。”匈牙利外长彼得·西亚尔托在会晤开始前强调说。

  另据法国《费加罗报》刊登题为《北京将其“新丝绸之路”伸向东欧》的文章称,中国一步步有序地加强其在中欧和东欧的地位和影响。中国总理李克强27日在布达佩斯成为明星嘉宾。

  文章称,中国再一次表示准备拿出巨资。李克强解释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向中东欧国家提供20亿等值欧元开发性金融合作贷款,同时还向该地区提供10亿美元的投资款项。

  选定布达佩斯举办此次会晤绝非偶然。欧尔班总理领导下的匈牙利无疑是向中国投资开放度最大的欧洲国家,而且也最反对欧盟、法国和德国试图控制这些投资的做法。

  为了推进这一宏伟蓝图,中国在结网,不仅仅动用数十亿资金,而且还在外交官们所称的“软实力”范围内不断施展影响。

  “连接中国和欧洲的桥梁”“中欧之间的纽带”“欧洲东大门”……一个个形容中东欧国家的词汇显示出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的现实意义。

  分析人士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助力之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012年,在波兰华沙举行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合作”启动。五年来,“16+1合作”成果斐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务实合作正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在波兰,福建鸿博集团在奥波莱省投资1亿美元建设的LED灯具工厂已经投入使用;在捷克,中捷中医中心自设立以来就受到当地民众欢迎,预约看病的人已经排到半年以后;在塞尔维亚,中国承建的E763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接近收尾,预计年底即可完工……

  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之路,也拓宽了人文交流之路和友谊之路,提升了“16+1合作”的整体水平。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整体下滑、对欧洲贸易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总额较2015年实现增长,增幅9.5%。

  不少专家认为,“16+1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同时也成为中欧合作的亮点。

  “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中东欧国家的实际需求,有力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给民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说,“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提升“16+1合作”的层次和意义,对于中国和欧盟而言是双赢举措。

  2012年,中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广西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工程机械业务单元,改变了后者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状况,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收购后成立的柳工锐斯塔公司在过去4年累计为波兰贡献各种税费约合4.5亿元人民币。

  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收购了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斯梅代雷沃钢铁厂,连续亏损7年的钢厂在8个月后便实现全面盈利。

  捷克总统泽曼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在“16+1合作”这个针对中东欧国家的平台上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将给这一地区带来更多机会。

  塞尔维亚议长戈伊科维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塞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反对与中国合作,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都持积极态度。

  “16+1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6+1合作”重大跨国互联互通旗舰项目——匈塞铁路在中匈塞三方共同推动下,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以实现早日开工。

  塞尔维亚国际问题专家日瓦丁·约万诺维奇告诉新华社记者:“未来,塞中两国的合作一定会继续扩大,并会在基础设施、工业、食品加工和其他行业迎来新的合作。”

  在罗马尼亚,中国中广核正就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与罗方合作公司商谈。这个总投资70多亿欧元的项目不仅是罗中两国之间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合作,也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迄今达成的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

  在捷克,中国企业收购了捷克老博客啤酒集团,使这家百年酒厂的传统酿造工艺得到了保护,未来还有可能通过中欧班列把捷克啤酒送到国内。

  捷克总统顾问科胡特说,“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政策最为显著的亮点之一,对欧洲和亚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人士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潮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正在共商、共建、共享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绘就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美丽画卷。

  据美联社报道,中国总理概述了他希望中国与中东欧更紧密地合作,帮助促进本地区繁荣。

  报道称,李克强总理在匈牙利首都举行的会晤中表示,中国“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欧洲”。

  此次“16+1合作”会晤的主办国匈牙利的总理欧尔班说:“欧洲本身资源不足。因此我们欢迎这一事实,即作为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一部分,中国把中东欧视作希望参与其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地区。”

  李克强表示希望从中东欧国家进口更多产品。未来五年,预计中国将进口国外产品八万亿美元以上。

  李克强说,中国“希望中东欧国家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不仅占一席之地,而且有更大作为”。

  报道称,欧尔班一直热衷于扩大同亚洲的贸易。

  他说:“我们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式的全球化,它不把世界区分为老师和学生,而是以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为基础。”

  另据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11月27日刊登题为《中国用“新丝绸之路”拥抱东欧人》的文章称,中东欧国家出于经济原因愿意向中国靠拢。中东欧地区在贸易上严重依赖欧盟内部市场。虽然进入欧洲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欧盟东部这些国家的经济崛起,但从根本上看,在蒸蒸日上的亚洲发掘额外的贸易机会并没有错。

  文章称,至少对一些东欧国家政府而言,此次会晤在政治上来得恰逢其时,因为它们能借此发出与布鲁塞尔保持一定距离的信号。近期欧盟东、西部成员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因难民危机和其他冲突加剧。此外,欧尔班等政客认为,中国的投资者不会就法治国家、民主和公民社会问题提出批评。

  据瑞士《每日新闻报》网站报道,对于中国在布达佩斯的表现,布鲁塞尔官方表现平静。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费代丽卡·莫盖里尼的发言人26日强调,李克强总理同16个中东欧国家的会谈与中欧峰会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对后者的补充。“16+1合作”会晤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报道称,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应平静。德国社民党政治家、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渲染称:“中国在东欧的投资隐藏着欧盟分裂加剧的危险。”欧盟必须加大关注流向东欧的资金。

  欧洲议会欧洲人民党党团主席曼弗雷德·韦伯虽然高度评价了对华合作机遇,但他也提醒说,面对中国“分化”欧盟成员国的尝试,“欧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唯有如此,欧盟在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国领导层时才有足够的力量贯彻自己的想法。

  莫盖里尼向布达佩斯派出一名高级别官员。“我们不是‘16+1’的一部分。”莫盖里尼的发言人说,但这名高级别官员仍会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会议。他将关注会晤达成的活动是否真正具有互补性并符合欧盟法规。

  另据德国《商报》报道,当日在布达佩斯举行“16+1合作”会议时,中国涉及的范围将会远至欧盟内部。在此次会议上,16个中东欧国家会和中国讨论投资问题。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在布达佩斯举行双边会晤。欧尔班是中国可信的盟友。在国际上,匈牙利也和希腊那样越来越经常赞成中国的立场。驻布达佩斯的欧盟外交官说:“我们充满怀疑地关注这种趋势。”

  报道称,德国没有参加布达佩斯会议。德国政府也担心东欧人因为可观的投资“被中国人收买”。16个与会国有11个欧盟国家。奥地利、瑞士、希腊、白俄罗斯和欧盟委员会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欧盟层面早已开始讨论“一带一路”倡议是机会还是“危险”。

  报道称,德国科学和政治基金会专家娜丁·戈德哈特说:“如果中国在其他国家投入那么多资金,它也会保护这些投资。”

  国内大多数人对中东欧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实际上,中东欧16国里,有11个国家已经加入欧盟,且其中5个国家为欧元区国家。

  这些中东欧国家自2004年开始陆续加入欧盟,其地区总体名义GDP受益欧盟经济带动一度增长迅猛,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峰值的16120亿美元,此后数年均未超出该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与资本似乎忘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市场。在2010年之前,中国对中东欧16国直接投资存量仅为4.1亿美元,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也才323亿美元。

  近年来,中东欧突然大热,以上两数值迅速变为17亿美元与600亿美元。除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外,中东欧地区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经济向好基础却薄弱、传统产业颇强等原因,是吸引中资企业投资的主因。

  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企业对16国累计投资从30亿美元增长到90多亿美元。2012-2016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年均增长13.7%。一批基础设施标志性项目建成运营。中欧班列累计开通超过6000列,到达中东欧4个国家、8个城市。5年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新开6条直航航线,到访中东欧的中国游客从28万人次增加到93万人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企业驻捷克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他接待过的各类国内政府与企业来访团超过300个,几乎每天都在接受众人对捷克政经与市场的问询。捷克、匈牙利、波兰甚至塞尔维亚的街头,都能不时见到华人的面孔,或旅游或经商。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宋黎磊认为,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以来欧债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作为欧盟内部的新兴经济体,与老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增大了,以匈牙利的东向政策为代表,更多的中东欧国家开始寻找欧盟以外的贸易伙伴。故2011年以来的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被视为双方的“重新发现”。

  宋黎磊提示道,事实上,中东欧地区国家众多,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和历史发展复杂多样,加上地理位置遥远,国家差异性较大,中国对转型后的中东欧国家并不够了解和熟悉。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已使中东欧国家的对华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部分国家对华仍有疑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和中东欧16国发展双边关系的一种新形式,双方迫切需要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基础上发展和提升伙伴关系,增进了解与共识。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指出的,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方贸易额只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1%,投资存量占比仅为2%左右,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以波兰为例,金宁向记者表示,2016年末,中国对欧盟累计投资726.2亿美元,平均每个国家投资26.9亿美元,尽管波兰在欧盟成员国中GDP排名第8位,面积和人口排名第6位,但中国对波兰投资仅为3.7亿美元,占比0.5%。然而同期中国对英国投资176亿美元,对荷兰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即便是对同处于中东欧的捷克,中国的投资累计也已有27亿美元。“波兰方面也在反思为何不能吸引中国资本。”金宁认为,双方关系目前正面临一个窗口期,或会在两年内改变,届时经贸投资会有一次大的爆发。

  资本总是最敏感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仅众多中国实体企业涌入中东欧,中国各大银行也开始加快在中东欧的布局,单是在捷克布拉格,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早已经相继落脚。

  在“16+1”合作峰会上,李克强宣布,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将提供20亿等值欧元开发性金融合作贷款;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已完成设立,募集资金10亿美元,将主要投向中东欧。“中方愿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力度更大的金融合作,扩大本币互换、本币结算规模,支持中东欧国家各类企业到中国发行熊猫债,支持双方合作项目开展人民币融资业务。”

  金融合作成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的加速器。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国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2012年,中国政府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专项优惠贷款及“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多、双边的经贸合作项目。2016年11月,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成立的第一家商业性多边金融机构,其旗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吸引资金规模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它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搭建了金融桥梁。

  有了资本的支持,双向投资与产业园区合作无疑将获提升。记者注意到,除了投资建厂,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投向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如烟台万华集团在收购匈牙利国内最大的化工企业BorsodChem集团之后,将匈牙利最大的化学品制造产业园——BC工业园也被收至麾下,并改名为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该园区已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5亿欧元,拥有工业用地4.2平方千米,入驻15家企业,具有不同投资主体且已开工建设的企业5家,去年正式获批为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据悉,2013年以来,中国商务部已分别与罗马尼亚、捷克、波兰等国有关部门签署工业园区合作备忘录。

  中东欧尽管充满了机会,却并非对所有中资企业都适合。中国驻捷克大使馆政务参赞提醒道,中东欧国家体量偏小,企业也以中小企业为主,并购与投资的金额不会很大。金宁认为,这一区域的投资与并购,或更适合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可见,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

  在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匈牙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当地人对中文颇感兴趣,匈牙利国土面积不大,却有4家孔子学院,不少中小学均开设中文课,并将汉语列入高考科目。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主席叶秋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匈牙利开启了汉语教学“全贯通”时代。

  中东欧地区尽管国家不多,体量也偏小,却是孔子学院发展颇为突出的区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在中东欧16国已建立29所孔子学院和34个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3.7万余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800多场,吸引45万余人次参加。2016-2017年,总部连续举办两届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来华夏令营,累计邀请16国1451名师生来华访问。

  在500家全球孔子学院中,只有16家是示范孔子学院,中东欧占了其中两家,匈牙利罗兰大学的孔子学院就是其中一家。

  叶秋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中东欧孔子学院的教师培训很大一个特点是,教师都是外国人(中东欧人),而不像在法国、美国等地都是华人做教师,可见当地中文的普及程度。“国内专家过来都傻了,担心做的讲座会不会听不懂,其实完全没问题,他们的汉学发展得很好。”叶秋月表示,匈牙利当地汉语言发展非常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布达佩斯街头偶遇一个中国旅行团时,一位中国老太太颇新奇地告诉记者,在欧洲各地旅游时,当地导游基本上是华人,到了匈牙利,却是本地人来当导游,虽然金发碧眼,中文发音却额外流利准确。也正因有了当地导游,中国游客与当地民众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事实上,匈牙利的汉语言发展有颇深厚的渊源。匈牙利是世界上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2015年6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此类合作文件,实现了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与匈牙利“向东开放”政策的有机对接。2016年,匈中双方成立“一带一路”联合工作组,成为第一个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立机制化合作的欧洲国家。2017年,欧尔班总理访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国将双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背景下,匈牙利“汉语热”不断增温,孔子学院蓬勃发展。

  叶秋月介绍道,匈牙利现有4 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3800余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0余场,吸引10.3万余人次参加。匈牙利4所孔子学院各具发展特色,罗兰大学孔子学院自主编写汉语教材、培训本土教师、成功推动汉语考试纳入高中毕业考试之一;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积极服务中资企业;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开设中医学分课程,开展高端中医学术交流。

  汉语热度提升,也让越来越多匈牙利家庭提前让孩子接触汉语,参加一些汉语兴趣班,有些匈牙利中小学还开辟了中文课程,并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列入考试科目。“学好中文,今后工作会多很多选择吧。”罗兰大学学生大卫表示,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到匈牙利,或许自己有机会在中资企业工作,在学校里多学一门语言有备无患。

  事实上,随着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设厂,对当地语言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除了依赖孔子学院在沿线各国的设立的教学点外,孔子学院也积极与国内各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小语种人才。叶秋月表示,以匈牙利语种为例,此前国内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设了这一语种专业,近两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也开设了该语种。四川外国语大学还与罗兰大学合作培养“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学生在国内上一年学然后送到匈牙利读三年。可以预见,今后这些具备两国语言能力,又有相应素质教育的人才,会非常紧俏。

  在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领域逐渐拓宽,成果日益丰富。中国企业对16国累计投资从2010年的近3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90多亿美元,双方贸易从439亿美元增加到587亿美元,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增长超过300%,中欧班列累计开通超过6000列。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市场、资源、产业、技术、资金等方面互有优势。目前双方贸易额只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1%,投资存量占比仅为2%左右,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16+1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但是与欧盟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走”进中东欧过程中,尚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中东欧国家与欧盟在经济上高度关联,面对结构性依赖的经济格局,作为后来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合作,更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来扩大合作。

  中东欧经济发展对欧盟资金依赖较大。欧盟资金主要通过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等5大结构性基金发挥作用,目标在于推动欧洲“统一化”进程并更具竞争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根据2002年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达成的协议,中东欧国家入盟以后,在2004-2006年间即可获得农业补贴和扶贫等援助基金共约400亿欧元。新成员国入盟初期获得农业直接补贴的25%,到2006年比率增到35%,2013年时可获得100%的农业补贴。此外,在道路、环保、污水处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新入盟国还可得到相当数量的入盟基金。据统计,在2007-2013年的欧盟预算年度内,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接收的欧盟结构性资金占年均GDP比例在11%-25%之间,为其经济转型和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欧盟结构性资金的80%拨付给“欠发达”地区(人均GDP在欧盟平均水平75%以下的地区)或者“转型地区”(人均GDP在欧盟平均水平75%-90%之间的地区),中东欧国家大都符合条件。2007-2013年,中东欧的维谢格拉德四国获得1390亿欧元的欧盟基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环境、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等领域,成为欧盟资金援助的主要受益国。在新一期预算期(2014-2020年)内,欧盟结构性资金的投资总额为3518亿欧元,其中“欠发达”地区资金安排近2000亿欧元,维谢格拉德四国将获得1503亿欧元的自助。

  中东欧与欧盟经贸往来高度一体化。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中东欧国家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开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欧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如果按照出口欧盟占 GDP 的比重衡量中东欧 16 国对欧盟市场的依赖性,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以及斯洛文尼亚对欧盟的依存度最高,分别达到73.84%、69.67%、65.9%、55.44%;上述国家出口欧盟占本国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85.45%、83.69%、81.40%、75.34%。欧盟也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多数国家超过60%的进口来自欧盟市场,其中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的依赖度最高,进口欧盟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都超过了80%。据统计,欧元区经济每增长1%时,中东欧地区就会额外增长1.3%。

  中东欧国家来自欧盟的外商投资占比高。1990-2016年,中东欧国家FDI流入7832.6亿美元,2016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余额6738.6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48.66%,高于欧盟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来自欧盟成员国的外商投资占比在80%左右。自中东欧大部分国家入盟以来,由于地缘以及文化上的接近,加上劳动力成本差距,欧洲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纷纷将一些工业生产现转移至中东欧国家,成为该地区外资的主要来源。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金融业、贸易等领域的外商投资占比较高。以波兰为例,截止2015年底,波兰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欧盟成员国,投资占比高达92%,其中来自挪威、德国的投资存量占比最高,金额分别为333亿美元和299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8.15%和16.29%;依次为卢森堡(211亿美元)、法国(200亿美元)、西班牙(111亿美元),前五名投资总额占比62.89%。伴随着私有化过程的推进和欧盟等外商投资的进入,中东欧国家很多重点产业或大型企业被西方国家资本控制或主导。根据法国科法斯咨询公司发布的《2015年中东欧地区500强企业分析报告》,按营业收入排名的中东欧地区500强企业中,外资持股比例普遍偏高,其中波兰为57%,捷克为63%,罗马尼亚为79%。

  二是中东欧国家受欧盟制度规则的影响日益广泛,作为外来者,中国在走进中东欧地区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欧盟政策的羁绊和当地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等影响。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经过多次基本条约的修订,欧盟的权能不断扩大,已经从最初的共同体市场领域扩展到政治、社会、共同外交、安全、司法和内务等领域。欧盟在一些特定领域的独享权能一定程度影响到中东欧国家与第三方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其发挥影响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内部市场运作的竞争规则和共同的商业政策。在基础设施领域,中东欧国家与第三方之间的合作不仅受到欧盟独享权能的约束,还受到欧盟环境、地区融合等领域内相关指令的约束,在项目设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欧盟的环境和劳工标准。在外商投资领域,2017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有关外国投资者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法规草案》,确立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是欧盟权能向外商投资领域延展的新动向。根据该框架,欧盟成员国可选择基于安全或公共秩序等各种原因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审查,主要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安全以及获取敏感信息的渠道或控制敏感信息的能力。根据《法规草案》,对于“关乎欧盟利益”的投资,欧盟委员会都有权审查并发表意见。2017年11月13日,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框架,德国经济委员会向德国参议院作出提议。针对外国在欧盟成员国的直接投资,依据国家法律设立审查措施框架这一提议,德国联邦参议院原则上持支持态度,但也提出应考虑到外国投资者参与(并购)德国公司的积极影响,认为审查中“涉及欧盟利益”、“安全与公共秩序”等概念的标准还比较模糊,对外商投资的审查不应以妨碍自由资本市场的方式和形式进行,不能造成管控文化和官僚主义的壁垒,否则会削弱欧盟国家的竞争力。尽管该《法规草案》还将进一步完善并须获得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方能实施,但当前欧盟部分成员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担忧已经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撬动国家经济的杠杆,对提升人民消费和生活水平尤为重要。但是不少中东欧国家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都面临老化、改造更新问题。根据2017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东欧在基础设施指标方面明显比西欧发达地区国家的排名低很多。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需求量大,但世界上通用的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和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等成熟模式在中东欧地区推广并不顺利,商业性资本介入较少。基础设施回报率较低、期限长,如果没有政府立法支持和保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制度创新,就较难吸引更加多元的商业化资金进入。欧盟对成员国主权债务设有上限,一些国家为基础设施提供担保存在困难。比如,新能源电站电力购买协议(PPA)不保电价和上网电量,采取竞标上网,导致项目可融资性(投资或商业银行贷款等)较差。

  我们对欧盟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企业招投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欧盟大型基建资金需求较大,但对于欧洲开发性基金介入的大型基建项目,非欧盟企业不能参与招标,给中国企业直接介入设置了障碍。一些中国企业曲线进入,通过在当地并购或新设建设公司等形式进入招标,但囿于资本实力、承建历史、技术人才、品牌案例等因素,并不占优势,招标成功率低。对于完全私有化运作的项目,理论上中国企业可以介入,但需符合欧盟环境、地区融合等领域内相关指令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遵循欧盟的环境和劳工标准,中标后的具体操作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在波兰A2公路的挫折,背后的原因与欧洲从劳动力到移民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立法都有关系。

  中东欧国家尽管效仿西方建立起了西方式的“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执政”等政治体制。然而,制度的成熟并非一朝一夕,欧盟也无法左右中东欧的国内政治,无法改变成员国家政治力量的平衡。中东欧各国的政治生态仍处于多党政治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党发展不够成熟,尚缺乏长期执政或参政的经验,政府更迭和公共政策变动频繁,还出现议而不决和决而不行的局面。另外,一些中东欧国家仍存在灰色经济、腐败等现象,法律法规有时难以落实到位,一些政府部门不“会”作为,这些因素都给中国投资带来影响甚至风险。

  尽管中国已同中东欧16个国家建立了协调机制,但中东欧国家国情复杂多样。目前,中东欧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长期逆差,很多产业和产品并不占优势,往往容易产生利益分歧。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和贸易企业,国有、大型企业较多,而当地的本土企业往往以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居多,合作中容易形成规模、实力的不对等,容易引起中东欧国家民众的担忧。一些国家对外政策转向了平衡与务实,但过去对华政策的“历史遗留”依然存在于右翼媒体、非政府组织,甚至政党政客的观念中,形成不利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发展的舆论“杂音”。

  三是当地投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长期以来,中东欧国家习惯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资金支持,期限长、利率低,但难以满足中东欧国家的总量需要。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为例,2007-2013年欧盟结构基金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超过800亿欧元,并配套当地政府及其他资金共同投资。而与此同时,2007-2016年中东欧地区面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私募投资仅13亿元,占全部私募投资额的10%左右。欧盟资金对中东欧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商业化投资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

  私募基金在中东欧地区发展较晚,总体呈现两大特点。第一,融资、投资规模波动较大。从融资规模看,2007年高达40亿欧元,2008年后大幅回落,2014年获得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增幅14.5%, 2016年仅6.2亿欧元;从投资规模看,2008年高达25亿欧元,之后持续下降,2013年触底后逐年上升,2016年投资额约16亿欧元。第二,融资来源地也不稳定。2007~2013年资金主要来自欧洲其他地区;2014年来自中国公共部门的投资大举进入,成为非欧洲地区私募基金的主要来源;2015年中东欧以本地区的投资者为主;2016年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投资者成为主导。

  从投资区域来看,2016年最为吸引私募基金投资的中东欧国家是波兰,总投资额高达7.25亿欧元,占其GDP比重达0.17%;其次为捷克和立陶宛。私募基金在波兰和匈牙利投资的企业数量均超过80家。从区域来看,维谢格拉德4国集团吸引的投资额最多,近10亿欧元,共207家企业,平均每个企业获得了483万欧元的投资。

  从投资类型看,2016年私募基金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以杠杆收购为主,占比75%,其次为成长投资,占比近20%。这一结构比例与私募基金在欧洲总体的投资类似。波兰的杠杆收购额高达5.8亿欧元,捷克、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的杠杆收购额也都在1亿欧元以上;风险投资主要发生在波兰和匈牙利;成长投资以波兰为主,匈牙利和爱沙尼亚次之;私募基金仅对波兰和克罗地亚进行重置资本的投资。从区域来看,维谢格拉德4国在杠杆收购、风险投资和成长投资三个领域都占有绝对比重。

  从投资行业看,2016年中东欧地区的消费品行业和信息通讯技术(ICT)行业最受私募基金青睐,均获得超过3亿欧元以上的投资;而对农业和房地产业几乎没有投资。

  从投资项目估价上看,尽管基金数量有限,但优质项目的竞争依旧非常激烈,在2016年锁定交易的萨博米勒中东欧资产(约78亿欧元)、Allegro(约30亿欧元)、Zabka(约16亿欧元)收购项目中,签署NDA的潜在卖方平均在10-15家左右,第一轮竞标的实际投资人在5到7家,竞争十分激烈,最终的成交估值也很高,平均EBITDA倍数在15倍左右。

  通过上面的分析,中东欧16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而且内部差异性和多样性明显。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为了更好地搭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的新桥梁,2016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宣布成立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及中国-中东欧基金。基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延伸至与中东欧有业务关联的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首期已募集金额为30多亿欧元。基金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中国-中东欧基金不仅为中东欧地区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大做强。

  展望未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需要创新模式,加强整合联动“走出去”、嫁接中国元素“引进来”,经贸、投资、文化交流合作多管齐下,兼顾欧盟主要成员国在当地的利益格局和中东欧国家新的利益诉求,通过增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推动中国-中东欧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重点项目突破。针对中东欧基础设施现状和有关规则要求,深度参与次区域组织合作,加强跨区域联动整合,探索中国-中东欧共同合作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电网建设、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选定若干重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产能输出和大宗设备出口,尽快形成示范效应。

  二是完善资金合作模式。探索商业资金介入模式,加强同欧盟当地的政策性资金和商业资金沟通合作,整合我国各类资金和平台,开展联合投资,同时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价和分层设计,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诸多正面、成功的实际案例,进一步增强互信、树立形象。

  三是增强产业深度合作。针对中东欧国家产业差异化特点,选择互补性高、带动效应强、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开展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合作,加强与中国市场对接“引进来”,进一步整合渠道、扩大市场、做大做强,助推中东欧经济提升,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鼓励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进中东欧,加强经贸往来和产业对接,提升产业合作覆盖面和渗透率。同时,建议立足全球产业链整合,扩大投资区域、延伸投资触角,通过并购全球范围内、重点产业链中具有较强控制力的跨国公司,进而扩大在中东欧当地的绿地或并购投资,将全球资本、中国因素与中东欧投资结合起来,提升中资在当地经济实质影响力的目的,为国际产能合作和企业走出去提供平台和更多机遇。

  四是加快商贸往来布局。商贸往来是增进了解、促进投资、深化合作的重要途径。中东欧等国的农业自然条件优越,食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农产品价廉物美、品种丰富,但规模较小、产地分散。同时,中东欧国家的中国商品比例不高,特别是价廉物美的电子产品、轻纺产品和一些轻工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依托中欧铁路等交通便利,加大物流园区、销售网络、贸易中心、电商平台等建设力度,适当增加中东欧农产品进口规模,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规模和市场渗透率。

  五是打造旅游产业链。中东欧的旅游业,近些年发展很快,对经济增长、就业带动作用明显,是当地国家期盼最多的行业。要加强跨区域整合,围绕热门旅游线路和项目,深入开展旅游业价值链开发与整合,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服务,投资轻资产的酒店管理等行业,打造长效、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藉此带动当地消费升级、推广中国商品、增强民间互信。

  六是加强人文交流。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政府交往频繁、政治互信逐渐建立,但在民间层面,无论是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还是文化交流与价值认同,还需要加快推进。在前期调研考察时,感到双方相互了解还远远不够,信息不对称现象还较为严重,甚至存有偏见,这也成为中资企业走进中东欧面临的主要障碍。要加强双方民间交流.包括文化、艺术、教育、学术、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双方增进了解、消除误解、营造有利于投资合作的社会舆论环境。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中东欧合作是中欧合作的一部分,是促进中欧关系均衡发展和不断发展深化的新举措,更是基于更加均衡和细化的中国对欧政策的需要。这有利于切实履行《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有利于推动一个团结繁荣的欧洲。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11月14日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时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利于中欧关系全面均衡发展,也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建设。欧盟领导人也明确表示乐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16+1合作”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跨区域务实合作的“孵化器”,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

  中方主张将“16+1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带、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落地的优先区域和中欧合作新增长极。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中方与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等国签署合作文件,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东欧16国的全覆盖。中国同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重点议题之一。16个中东欧国家不仅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最早落地的地区。依托“16+1合作”框架,中国在欧洲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战略布局初具规模,海上丝绸之路依托中欧陆海快线,陆上丝绸之路以新欧亚大陆桥建设和中欧班列有效运营为标志。

  “16+1合作”的推进仍然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正如刚刚在布达佩斯召开的智库论坛上学者们普遍认为,该框架启动只有五年的时间,相关各方还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客观认识各种问题,理性和积极应对前行之路上面临的各种挑战。但大家相信,“16+1合作”能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相互重新发现,一路走来,携手同行。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中新网、参考消息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4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