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以少女性侵案为线索,没有刻意渲染犯罪本身的耸动离奇,而冷静克制地聚焦少女家长、目击者、代理律师各自的困境。导演文晏凭此片获得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剧组供图/图)
2017年堪称电视剧和网剧“大年”,但收视率造假的痼疾,依然是电视剧创作的黑洞。虽然受限于制作成本,网剧却尽情收割题材和发行的红利,《白夜追凶》等作品口碑和收视率双赢。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的竞争平分秋色,但推出现象级的爆款节目愈发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数据造假、模式扎堆、审美疲劳,成为制约网综节目创新的三大障碍。
国产电影市场回暖,票房比重超过了进口电影。华丽的数据背后,院线电影质量良莠不齐,“头部电影”强势。观众选择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的口碑传播,简单的“视觉轰炸”和“流量明星”模式,不足以让影迷买单。
“作者戏剧”在地方城市倔犟生长,所谓“音乐剧大年”却被证明是一场“虚火”,原创剧目乏力令人焦虑。
独立音乐与流行歌曲的界限仿佛消失,众多户外音乐节在“虚火”之后走向理性,资本和新科技则频繁向制作和演出市场展示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进一步参与全球资本和艺术资源配制,旧有框架内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观念趋于同化,但中国式现场仍然是艺术家创作不能割舍的土壤。
年度电影:《嘉年华》
虽然有不少低成本华语文艺电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譬如《一念无明》《暴雪将至》《嘉年华》,但仍然有更多独立电影无法获得上映机会。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想要继续优化,这些电影就不该被排除在外。
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回暖了。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的票房比重超过了进口电影。华丽的数据背后,院线电影质量仍良莠不齐,“头部电影”强势,一些华语佳作却没有机会上映。票房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但它们之间的角力,显现了电影市场发展的基本样态。梳理2017年的院线电影,能够发现中国电影的不足和希望,在纷乱之下其实有章可循。
任何改编都不能毁掉《西游记》
《西游记》故事在中国尽人皆知,衍生产品不胜枚举。近几年票房排名靠前的国产电影中,每年都有一两部改编自《西游记》。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制作完成后财政紧张,宣传乏力,但众多观众观影后自发推广,口碑影响排片,使该片票房排到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第七名。
靠“西游”吸金的情况在2017年更加明显,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竟有三部与之密切相关。徐克携手周星驰推出的《西游伏妖篇》为《西游降魔篇》(注:2013年的总票房冠军)的续作,是对《西游记》的又一次“无厘头”改编。《大闹天竺》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原型,“经书”改编为现代性的“遗嘱”;《悟空传》片名一目了然:又一个“西游”故事。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曾说:任何乱译都不能毁掉《堂吉诃德》。同样道理,任何改编也无法减损《西游记》原著的魅力。无论改编为动画片、奇幻爱情故事,改编书中某个章节,还是以其为叙事原型讲述现代故事(即《大闹天竺》),票房成绩很少与影片质量和口碑挂钩,这是国产电影尤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西游记》俨然已经是一个巨型“IP”,无论怎样改编,观众都愿意埋单。
在异域风情中逃离现实
推动电影票房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话题”,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与影片相关的“话题”能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票房就基本有了保障。王宝强导演并主演的《大闹天竺》原计划在2016年底上映,后来调整到2017年春节档,勇猛地闯进国产电影票房前十。除故事原型是“西天取经”外,与婚姻变故引发的公共话题不无关系。
作为偏商业的文艺片,电影《芳华》的票房迄今已超过14亿元,与导演冯小刚的人气和影片营造的集体回忆息息相关,但热门话题也为其推波助澜。《芳华》原计划在国庆档上映,但在宣传活动渐次展开的情况下延迟到12月上映。巨大的话题效应和两极口碑迅速将该片票房推至10亿元以上,亦成为冯小刚电影的最高票房。
另一处吸引观众眼球、提升票房的地方,是构建异域情境。脱离观众熟悉的本土环境,前往其他地域采风拍片,能给观众提供陌生感和新鲜度。这与那些追求视觉效果的电影其实道理相通,大多数观众进影院无非想要消遣。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为逃离现实生活的单调与乏味提供了机会。
而今,风光优美、费用又不高的东南亚成为中低成本商业片的首选。就2017年居于票房前列的电影来说,《战狼2》的故事发生在非洲,《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的故事背景在印度,《杀破狼·贪狼》和《巨额来电》前往泰国取景。
续集是票房的保障吗?
每年都会有几部续集电影创造票房新高,好莱坞商业大片或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自不必多说。道理可想而知:观众尝到第一口新鲜滋味,很难把持住不尝第二口。2017年,《战狼2》取得56.82亿元总票房,是总票房第二名《速度与激情8》两倍有余,除“主旋律”情节切合国民心理,口碑递送和续集效应也有影响。
《羞羞的铁拳》是“开心麻花”团队在《夏洛特烦恼》后的又一部电影作品。他们的话剧积累了大量中青年观众,在《夏洛特烦恼》中寻到笑点的观众也继续涌进了影院。
一般而言,系列作品到“三”就可能显出疲势,但作为“前任”系列的第三部,《前任3:再见前任》年末面对《妖猫传》《妖铃铃》《奇门遁甲》等影片突出重围,目前录得票房19亿元以上,可谓“黑马”。“小镇青年”的票房贡献能力日渐凸显,也提醒创作者不能忽视三四线城市的票房潜力。
韩寒的《乘风破浪》作为偏文艺的电影,票房佳绩自然与韩寒的影响力有关,但与前作《后会无期》积累下的粉丝恐怕同样密切相关。也有续集电影折戟,如袁和平重拍的《奇门遁甲》,即便有经典原作和视觉效果助阵,但拙劣的剧情和场面设计都难以服众。
电影发展不仅关乎票房,还在于影片本身的质量与艺术探求。公认烂片取得再好票房也没有意义,观众大概并不愿意反复受骗。王晶连拍三部《澳门风云》,质量每况愈下,2017年推出的《追龙》质量则相对上乘,可谓他的新千年最佳,票房最终位列华语电影第九。
电影质量如何观众都愿意买账
奇幻片和喜剧片在2017年依然富有票房号召力,一齐为观众提供逃避现实世界的想象空间,《功夫瑜伽》《悟空传》等莫不如此,《妖猫传》甚至也可以归入奇幻电影。当然,也有些奇幻电影视觉效果不佳,剧情荒诞,网络大电影的质量都未能达到,却公然摆在电影院圈钱。
倘若越来越多观众理性选择观影片目,不愿意再上当受骗,“烂片圈钱”现象未来几年料将越发淡薄。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即便有电视剧积累的超高人气,但因电影本身低劣的制作水准和剧情硬伤,上映后票房迅速遭遇断崖式下跌。该片录得5.34亿元票房,但首周票房占比居然高达80%。《奇门遁甲》《机器之血》等电影与之相仿。
低成本喜剧片表现依然突出。《羞羞的铁拳》和《缝纫机乐队》延续了《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的风格,都是喜剧演员转型导演获得成功的代表。此外,还有吴君如首次担任导演的作品《妖铃铃》和袁卫东执导、大鹏主演的《父子雄兵》。这些电影虽取得票房佳绩,但侧面凸显华语电影市场的弊病:在有资本就能拍电影的年代,主动权不再掌控在专业电影人手上。一些喜剧节目出身的演员因为受众面广,节目受欢迎也开始涉足电影行业。不论电影质量如何,不可否认观众愿意买他们的帐。
值得一提的是,相声演员郭德纲导演的首部电影《祖宗十九代》,即将在2018年的春节档公映。
“自来水”越来越重要
豆瓣等网站的评分对电影口碑的影响越发明显,同样可能遏制“烂片圈钱”的怪现象。口碑效应不仅间接影响观众选择观影片目,还直接影响排片。明显的例子是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自来水”群体,反例则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挫折。豆瓣的4.0低分佐证了影片的质量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和评分机制重要程度提升,观众到处都能见到对一部新片的评分和评价。面对众口一词的负面评价,理性尚存的观众自然不愿意去体验看烂片的痛苦。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大量“北上”的香港导演身上。为了突破空间有限的香港电影市场,寻找新的生机,越来越多香港知名导演来到内地拍摄合拍片。无论因为“水土不服”,还是本意即圈钱,这批香港导演拍摄的电影仅从质量来看大多难以让人满意。
不过,香港电影多年发展出的叙事套路和工业制作流程,会进一步被内地电影人借鉴。《战狼2》就使用了1990年代香港动作电影中的叙事元素,一方面吸引大量观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中青年观众进入影院,另一方面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建构也保证它在官方和普通民众双方都获得好评。
“视觉轰炸”和“流量明星”失灵了?
2017年的票房榜单不再全部由高成本大片占据。即便是国际榜单,好莱坞电影也非一家独大,小成本的美国以外的“批片”崭露头角。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引发全民观影浪潮,票房收入接近13亿元,进入进口电影历史排行榜前十名,超过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美国队长3》。
《摔跤吧!爸爸》在上映前并不被看好,但由于影片质量优秀,关注的性别议题各国皆存在,加之口耳相传的超高口碑——在豆瓣网的评分高达9.1,最终创造了票房奇迹。
此外,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和美国电影《一条狗的使命》等低成本小众文艺电影,都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理性,观众不再唯大片马首是瞻,更关心电影质量。一些高投资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反而未及预期或前作。简单的“视觉轰炸”和“流量明星”模式,已经不足以让影迷埋单。
2017年底上映的《芳华》取得国产文艺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似乎也顺理成章。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制作精良,激起了中老年观众的观影热情,可谓另一部年度现象级电影。通过口碑实现“逆袭”的小成本文艺电影,还包括聚焦慰安妇问题的纪录片《二十二》和反映西藏民众朝圣故事的《冈仁波齐》,两部电影的票房都达到亿级。文艺电影取得理想票房,除了影片本身质量优良,与各类电影新媒体、自媒体的踊跃推介都紧密相关。
2017年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交平台发展,网络的自发宣传越来越重要。想将媒体或观众转化为“自来水”,影片质量是关键所在。质量过硬,观众和增量观众就会浮现,就会有媒体自发宣传。随处可见的微信公众号成为电影宣传的重要平台,《二十二》和《冈仁波齐》就是例证。“口碑为王”越发明显,导演认真拍电影和媒体自发宣传这种滚雪球式互动,激发出的力量难以估量。
虽然有不少低成本华语文艺电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譬如《一念无明》《暴雪将至》《嘉年华》等片,但仍然有更多独立电影无法获得上映机会。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想要继续优化,这些电影就不该被排除在外。未来当有更多来自底层的声音为这些被埋没的好电影发声,也会有更多民间放映组织传播优秀电影。
无论抗衡大片和烂片结果如何,已经有越来越多观众趋于理性。电影市场或将自发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局面。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来源:文化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