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原本放置在画家陈德弘先生家阁楼的一幅老舍画像被雨水侵蚀,大面积的损毁让老人家心痛不已。陈德弘与夫人把宣纸上人物肖像部分仔细地截取并重新裱拓,这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一点安慰。
这幅画像之所以如此牵动老人的心,不仅缘于这幅画作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更是因为这幅画像记载了陈德弘与老舍先生的一段友情。
1959年,陈德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严格的写实技巧训练,为陈德弘的艺术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年夏天,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玲先生介绍,陈德弘结识了当时的中国文联主席老舍先生,并决定为其雕塑一件头像。
陈德弘在老舍先生家受到热情的接待。当时老舍先生正在创作歌颂新社会的剧本《全家福》。为了不打扰老舍先生的写作,陈德弘决定先画一幅人物肖像,回到学校后再依照画像来进行雕塑创作。他随即拿起了毛笔,用水墨画的形式将老舍先生伏案写作的神态记录了下来。这幅水墨画一气呵成。人物水墨画不像油画那样,油彩可以相互叠盖,反复修改,水墨画落笔即成,分毫不能改动。
不久后,老舍肖像雕塑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了,展览结束后,陈德弘将雕塑作品送给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十分高兴,连连夸赞雕塑“非常像”。
几年后,陈德弘再去看望老舍先生的时候,老舍先生特意将这件雕塑挪到了院子中。在光线充足的院子里,陈德弘与老舍雕塑合影。遗憾的是,随着老舍先生的去世,那件雕塑也失去了下落。陈德弘老先生手中唯一可以追思的,就是手中这幅原本为雕塑而作的老舍肖像画了。望着微微泛黄的画稿,老舍先生握笔伏案、专注创作的神态,令陈德弘百感交集。
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