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13|回复: 0

刘以鬯:酒变成护照,带我去另一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0 1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2酒變成護照,帶我去另一世界.jpg

  图:刘以鬯\资料图片

  周六早上,得知刘以鬯去世的消息,颇为感慨。年初的时候,《大公报》、《香港文学》等报刊都提前刊发了他的百岁诞辰专栏,我还写了一篇题为“世纪刘以鬯”的文章。没想到,12月百岁生日未到,他就撒手归去了。

  搜寻了一阵,我在书橱上找出一本一九九六年十月的《香港笔荟》杂志。上面刊载的是我的第一篇有关刘以鬯的长文,题为《刘以鬯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刘以鬯打动了我,让我後来走上香港文学研究之路。

  媒体的反应很快,上午已经看到了几篇有关於刘以鬯的文章。可惜的是,人们对於香港了解不多,谈刘以鬯,不是借助王家卫,就是提金庸。有文章说,刘以鬯在内地不太有名,“但在香港,他是可以和金庸并举的人物。”我觉得有点讽刺,刘以鬯终身坚守纯文学,没想到终於还要借助於武侠小说家而为人所知,这是纯文学的悲哀吧?

  说刘以鬯是香港作家,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他资格很老,早期其实是现代文学作家。很少有人知道,中学时代刘以鬯就在上海参加了无名文艺社和狂流文艺会,并在《人生画报》(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卷六期)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中学毕业後,“七七事变”爆发,刘以鬯入圣约翰大学,又在《文汇报》副刊“文笔”发表了多篇小说。大学毕业後,他就开始在多家报刊任编辑工作,并发表作品。他还於一九四五年创办了怀正出版社,出版戴望舒译波德莱尔《恶之花掇英》、施蛰存《待旦录》、李健吾《好事近》等着作。从这些着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刘以鬯纯文学和现代主义的趣味。他与姚雪垠计划创办《小说杂志》,因战争环境而中止,他带着一部分稿件如孙伏园《鲁迅先生的小说》、戴望舒译《英国小说中的旅行》等稿件来到香港。一九五一年,他在编辑香港《星岛周报》时,把这些文章发表了出来。刘以鬯後来一直有深厚的中国现代文学情结,喜欢评论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并专门发表过专着《端木蕻良论》。由此可见,刘以鬯一直在联接着内地和香港,传承发展着中国现代文学。

  要在香港传承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谈何容易。香港的商业社会,文学得不到支持,只能在市场上自生自灭。《酒徒》(一九六二)全面反映了六十年代香港的文化沉沦状况,揭示了商业化的香港都市对於人的心灵的压抑与扭曲。表现在形式上,刘以鬯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小说模式,以一种非逻辑的表述形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酒徒》被称为中国当代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刘以鬯对传统小说结构的变革主要有两种类型:意识流与反小说。《酒徒》之後,刘以鬯主要将意识流运用於“故事新编”上。鲁迅以来,故事新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历有传统,但刘以鬯的《寺内》等小说的隐性心理流动却另出机杼。“反小说”指对於传统小说结构的拆毁,《对倒》吸收福克纳《野棕榈》中的音乐“对位法”,分别用不同章节写两个人的故事,效果十分独特,无怪乎後来引起王家卫的兴趣。

  刘以鬯不但有小说实验,也有批评实践。刘以鬯批评的问题意识很明显,他既有中国现代文学背景,又有最新的西方文学视野。他对於现代小说,有很独特的看法。在《酒徒》中,他说:“照我看来,在短篇小说这一领域内,最有成就,最具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首推沈从文。”“谈到Style,不能不想起张爱玲、端木蕻良与芦焚(即师陀)。张爱玲出现在中国文坛,犹如黑暗中出现的光。”我们知道,中国大陆新时期对於沈从文、张爱玲等中国现代作家的重新评价,一直到新时期才开始,刘以鬯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有这种看法,委实超前。

  世纪末的时候,刘以鬯的《酒徒》分别入选了“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和“二十世纪香港小说百强”几个不同华语地区的百优文学作品,这说明了他的文学成就在华文文坛上受到普遍尊重。二○○七年,香港特区政府给刘以鬯颁发了荣誉勳章,表彰他对中文写作的杰出成就和对香港文学的贡献,这是对於他的一生的最好总结。

  延伸阅读:能写能删 始成一代文豪 娱人娱己 回归消逝岁月

  昨日,刘以鬯先生仙逝。笔者悲恸之余,“长歌当哭”,特撰此文,以奠先生。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於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王家卫三次黑底白字直接引用了《对倒》的文句,片尾更是加上“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的字样,足以凸显刘以鬯先生“文坛泰斗”的地位。

  其实刘先生的小说《对倒》并非电影的原着,只是其精神内核启发了王家卫创作电影。细看小说,虽然与《花样年华》都是发生在一九六○年代香港的故事,内容与结构却完全不同:小说男女主角一个年近花甲,一个青春年华,一个沉湎往日,一个憧憬未来,两条线索偶尔交叉却从未并行。总的来说,刘以鬯的《对倒》,不“花样”却更“年华”。

  刘先生写作有两大“绝技”,令笔者倾慕不已。首先便是“能写”。刘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於上海,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初到港时人地生疏,刘先生只能靠稿费度日,笔耕不辍。他说自己日写六七千字乃常有之事。六十年代最高峰时,更开设了十余个专栏,每日须写一两万字。刘先生说,除了白天写专栏“娱人”之外,也还要晚上写文章“娱己”。日积月累,刘以鬯先生一生写了超过七千万字!

  刘先生的第二“绝技”是“能删”。刘先生产量极高,却出书少,原因之一就是他将自己的作品编撰成书时,往往会大幅度删减:《对倒》原本是十二万字的连载,出版时删成二万字的短篇;《珍品》本是中篇,删成短篇入集;《鸟与半岛》更是从原作的六十万字删成十万字,只保留了原作的六分之一!

  对於写作者而言,一字一句俱是心血。看上去洋洋洒洒,落笔已有百字,其实作者心中何止万语千言,或工於留白、或限於篇幅,才惜墨如金。一旦成稿,再要删时,总觉得此处乃气氛之营造,彼处为後事之伏笔,前因後果丝丝相连,哪里都少不得。实在要删,自己不忍,必借友人或编辑之手,想来他人眼光较为客观,不会因写时的殚精竭虑,在需删之处手下留情。今日你友情助我删文,他日我亦投桃报李助你删文,颇有“易子而食”之悲凉。而刘先生居然有如此魄力,在编撰文集之时,如此大刀阔斧,更兼亲自操刀,不能不叫人钦佩。“能删”既是对文章的“舍而後得”,又是对自己的“破而後立”。这种舍得与破立的背後,是对文学、对读者的尊重。

  “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这是《花样年华》的片尾字幕,也是对《对倒》的第三次引用。

  愿刘先生驾鹤西去,冲破那“玻璃”,远离这尘世,安然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拾字君,媒体工作者,毕业於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字散见於《大公报》《文汇报》等。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文汇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