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香港天文台坐落的这幢建筑物,已被列为历史古蹟
香港已经踏入风季,由於地处华南沿岸,所以每年六月至十月都有不少风暴影响香港,就以去年为例,香港天文台就一共发出过三次八号台风信号和一次十号台风信号。
提起天气,香港人就会想起天文台,因为它不仅每时每刻关注着天气变化对港人生活的影响,而且亦肩负起一个气象站的功能,只是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天文台罢了。
其实,香港天文台早在一八八三年已经成立,距今足有一百三十五年历史。一八七三年,首届国际气象会议在维也纳举行,成立国际气象组织,提出气象是国际关注事宜。翌年九月,香港遭受台风蹂躏,史称甲戌风灾。一八七九年,第二届国际气象会议在罗马举行,推动国际气象合作。一八八三年三月二日,香港天文台正式创办,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台台长。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职责跟徐家汇观象台相似,包括天文、地磁、气象及水文观察,并参照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时间球提供授时服务。一九一二年,英皇佐治五世对香港天文台颁赐皇家香港天文台的称号,直至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为止。
天文台在一九四八年加入国际气象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前身),开始进一步使用高技术的仪器进行气象预测,天文台於一九四九年开始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预测气象资料,并於一九五九年引入第一座天气雷达。於一九六四年後接收极轨卫星的自动图像传送信号。一九六四年一月一日,天文台改用摄氏报告气温,与华氏同用两年,至一九六六年一月一日不再使用华氏。一八七三年,天文台首台电脑系统启用,在两年後的一九七五年,天文台使用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电信系统交换气象资料,包括香港至东京(一九六九年)、香港至曼谷(一九七○年)及香港至北京(一九七五年)。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