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1|回复: 0

香港两代记者采访的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2 0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3兩代記者採訪的變化.jpg

  图:没有隧道的年代,记者靠汽车渡海轮来往港九采访

  记者的采访方式与新闻内容,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半世纪变化很大,这一辈的记者,大抵已不知道上一代记者怎样采访,当年的经历,如今在新一代听来也许饶有趣味,也许像听一个遥远的老故事。

  半世纪前与半世纪後的变化,随着社会变更自转,通讯科技的进步,城市交通的发达几近彻底改变记者的日常运作。

  上一代记者依靠有线电话通话,他们靠什麽与报馆联络,完成采访後,怎样向采访部「交功课」?

  由一九五○年至一九八○年的三十年内,手提电话尚未面世,记者离开报馆,身上没有通话器,如断线纸鸢,消失於闹市茫茫人海中,报馆怎样分配记者的工作,记者在外如何与总部联络,各报采访部的运作方法大致一样,将记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香港总部上班,负责港岛区的新闻采访;一部分派驻九龙,负责九龙市区及新界区的新闻采访。

  这样的安排,仍未解决记者在外与报馆的联系,港岛区的记者乘以报馆车出外采访,往返快捷,问题不大。九龙区的记者仍需解决怎样以电话与报馆接触的问题,这就带出「记者窦」一词。

  「窦」指的什麽?记者的落脚点。必须选一处地方可以长时间逗留,并有电话可供使用的地方。报馆与记者依赖「窦口」联系。

  油麻地弥敦道最有规模的普庆戏院,二楼有一家大型酒楼「高华」,有一张特大的圆枱,可坐十数人,由一批常客长期订用,这批茶客,是全港午报、晚报、夜报的记者,利用酒楼的电话与报馆对话。

  每日出现於圆桌的各报记者,有星岛晚报、新晚报、华侨晚报、工商晚报、明报晚报、正午报、德臣英文报、华人晚报、新闻夜报、香港夜报、新亚通信社法庭记者等。每日同枱饮茶食饭,相处融洽,有时为新闻争拗,过後有说有笑。新闻各为其主,自杀、车祸、火警这一类新闻互相交流,甚至由一人出动采访,回来做「新闻官」,供大家使用,但哄动的大新闻或独家消息,各不外泄,也不过问,成为「圆桌」不成文的行规。

  报馆若有新闻发生在九龙或新界,即拨电话到酒楼找自己的记者,记者若在九龙发现新闻则通知报社。驻守九龙区记者一般不写稿,以电话向采访部口述,各报新闻竞争,包括抢早印报,每一笔均与时间作赛,指定九龙区记者口述就是竞争。新生晚报及真报都是午报,两报记者则在新生酒店为落脚点。

  有线电话比起现在手提电话太不方便,麻烦来了,港九大小山头,都是木屋区,五十、六十年代木屋常有大火。记者爬上山采访,拍灾场照片,访问灾民,身上没有通话工具,木屋居民没有电话,时间又是紧急,匆匆跑下山找一家酒楼借用电话向总部口述新闻,若需采用灾场照片,即时坐的士赶往最接近的码头,搭渡海小轮赶将菲林送回报社。

  本港第一部手提电话出现於八十年代中後期,体形大,俗称「大水壶」、「大哥大」,售价一万九千元,第一批用户是商业集团及富豪,至一九九○年手提电话比较普遍使用,记者配备手提电话逐步结束有线电话的工作方式。这一代记者,配有新款手机,现场录音、拍照,即时转发报社,如有需要,在手机上写新闻稿。

  没有手机,记者劳碌奔波,没有海底隧道的,记者采访工作额外付出不少汗水。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本港报社大部分设在港岛,九龙区的面积大,尖沙咀、油麻地、旺角、深水埗、九龙城皆是繁闹商业区,不少哄动一时突发新闻发生的比率较港岛为多,如五十年前的银行大挤提,深水埗荔枝角道满街满马路塞满向银行提款的商户及小市民;哄动一时的集体绑架银行勒索案,发生在旺角新填地街广东省银行,几次社会骚乱发生在旺角弥敦道闹市中心,由於当时记者没有手机,无法像现时透过智能手机直击现场情况;当时也没有海底隧道贯穿港九两地交通,记者的新闻菲林如何以最快途径交到报社,唯一依赖渡海小轮,佐敦道码头、油麻地码头、旺角码头开往中环的小轮班次,约五至七分钟一班,航行时间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误了班次,多等几分钟,对分分秒秒赶新闻的记者来说,真如「急先锋遇慢郎中」,没有办法,只乾焦急。这对多家午报、晚报、夜报的编辑、排字及机房印刷增加不少压力。

  六十年代初,沙田有村民报称发现虎踪,当时沙田尚未成为新市镇,虽说本港猎获老虎是香港早期,数十年再未见虎,但沙田山多,尚未开发,村民宁信其有,两日後,大埔汀角村有村民醒来在屋外菜地发现老虎脚印,沙田的老虎可能跑到大埔山林,村民恐惧。记者上午乘采访车由港岛出发,在统一码头乘搭油麻地小轮公司汽车渡海轮,往九龙佐敦道码头登岸,再驱车直往大埔汀角道;抵汀角村,在村民引导下找到发现虎脚印的菜地,果然看到野兽脚印,菜地的萝卜、生菜受到蹂躏,泥土有被推乱,拍了照片,访问过村民,找不到电话与报社联系,即驱车由大埔飞驰赶回报社,由大埔到佐敦道码头,行程一小时以上,再搭汽车渡海轮往中环,花近半小时,离截稿时间不足一小时,当时就用航行的二十余分钟时间,在船上写好新闻稿,回到报社,编辑即发新闻稿,黑房赶冲晒照片,幸可赶及刊出,读者下午即读到消息。由此例可见,没有海底隧道的年代记者是怎样的。至於那段虎踪的消息,数日後深圳村民及民兵猎获一头豹,猜想是沙田沿大埔入深圳的那头「虎」。

  这一段采访放在今天,记者驱车到现场,访问村民拍摄照片,立即以手机与报社采访部通话,口述消息内容,即时将照片传回,只消片刻,完成内容与图片工作,整个过程连开车到现场,仅花一小时吧,这就是昨天、今天采访工作的时代变化。

  没有海底隧道的年代,记者、编辑与维港「哗啦哗啦」结上不解缘,天星小轮开到凌晨一时半,海上公共交通即告断绝,唯有私营的「哗啦哗啦」(电船仔)接客过海,记者、编辑若晚收工,赶不上渡海小轮,只有搭「电船仔」过海归家。到深宵五时,几十艘「电船仔」承办全港报社,将刚出厂的报纸运往九龙尖沙咀码头,由报纸代理分发九龙各区报贩。情况维持三十五年。

  一九七二年八月二日红磡海底隧道通车,原有的采访方式也改变了;随着通讯科技进步神速,更新更快的采访方式出现,一切比以前更有效率。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7 0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