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酒友们在宴席上喝得醺然大醉时,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白酒度数为什么那么高?几杯下肚便把人给灌醉。若是大家都喝点低度酒,不是更好吗?
对于真正懂酒之人还真不乐意喝低度酒。关于原因有好几种:
一、古代低度酒≠现代低度酒
首先,咱们来聊聊低度酒与高度酒的历史。
古代,中国人喝的酒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低度酒。夏商周时期,酿酒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酒精度数往往只有1~2°。所以那个时代,形容商纣王喝酒的成语“酒池肉林”并不奇怪。因为那个时候的酒实在度数太低了!
直至汉朝,人们广泛掌握了“以曲酿酒”的技术,将酒精度数提高到了3度,可谓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复酿”技术令酒精度数提高到了4—5度。口感大幅度提高,所以才会出现竹林七贤痴迷饮酒,醉卧山林的奇景。这与酒精度数的提升是分不开的。
隋唐时期注重原材料的选择,将酒精度数提高到了6度。这一时期的饮酒文化也因此达到了巅峰。正式如此,唐代的诗歌、舞蹈便因宴席文化助力而大放异彩。
必须提醒大家——唐宋之前的酒大部分为“米酒”,到了唐宋之后则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酒”。但这与我们现代低度白酒概念仍有区别。我们随后再谈。
宋代时期,技术进一步发达酒精度数提高到了12度。名著《水浒传》中提到“三碗不过岗”,可见因度数提高,人们的饮酒量逐渐降低了。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蒸馏技术被引进。这个时期才出现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白酒。它的酒精度数直接飙升至了40~50度。
随后因为各种原因,中国人的饮酒喜好逐渐从“黄酒”转变为“白酒”。本文便不在累赘叙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往期文章:“黄酒缘何没落?聊一聊老酒种的故事”
讲诉了关于低度酒发展的历史,三杯君有两点必须指明:
①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追求将酒的度数提高。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高度酒的口感显然比低度酒更佳。
②古代的低度米酒、低度黄酒与现代低度白酒不属于一个范畴,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能得出结论:古人喝低度酒胜过现代人。因为他们喝的不是一类酒。故事讲诉到了现代白酒,为什么它必须得是高度呢?并非是大众狂欢取闹,而是出于酒质上的考虑。其实酒精度的高低,也是评判酒品质的指标之一。
二、现代白酒为什么以高度为佳?
给大家将一个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吧!民国时代曾有条例称,卖低度酒属于严重犯罪行为!1951年6月王文广撰写的《专卖事业教材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销酒商售酒规定为六十度,不得减低度数,违者与私酒论。”
这显然是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货真价实的优质白酒,往往都是高度酒。若度数很低,往往都是当时掺水的假冒伪劣产品。
第二,白酒生产蒸馏过程中,确实也会出现度数很低的酒。但这些酒一般会被倒掉,因为有害物质较多。在生产术语上被成为“看花摘酒,掐头去尾”。
什么是看花摘酒,掐头去尾?
白酒酿造的蒸馏阶段,酒液从甑锅中缓缓流出。最早流出来的酒被称之为“酒头”,度数非常高达到70-80度,但这些酒口感暴辣,伤身体的醛类物质非常多,酿酒师一般会舍去。
中间段流出的酒度数在50-60度左右,酒精分子与水融合程度最好,而且这个阶段有害物质最低,是整锅酒中质量最优质的部分。
最末留出的酒被称为酒尾,度数在40-50度以下,口感非常不好,酒体浑浊、口感酸涩刺,邪杂味大,常被酒厂作为下脚料倒掉。这类酒虽属于低度酒,但没有人会去喝。
三、技术遇上现实,多少奸商趁虚而入?
前文提到,民国时期技术不成熟的阶段,售卖低度酒是犯罪。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技术部门掌握了一定的降度技术,可以通过“加水、过滤”等方式降低白酒度数。
技术的发明是处于“健康考虑”的好意,但往往容易被人们滥用。怎样才能确保某些奸商降低白酒度数后,为了改善加水后变寡淡的口感,而另外加一些香精香料呢?
又或者,在传统理念里原本被酿酒师舍弃的“酒头”“酒尾”,会不会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们再次利用,加浆降度后以香精香料弥补口感上的不足呢?
来源:凤凰娱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