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7|回复: 0

回首 锦城一茫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2 2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回首 錦城一茫茫.jpg

  至少从在秦州时开始,构筑一座可以让一家得以安居的草堂就是杜甫的一个梦想。

  在此之前,他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辅佐君王,改变社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但这个理想早在战乱之中,在他被贬为华州参军,并最终弃官而去时就彻底放弃了。残酷的现实摆在他面前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构筑一个能使一家人躲避风雨的安身之所。理想被不断简化,直到变成一座再具体不过的草堂。

  在成都,他这个梦想得以实现。

  他用自己的诗把这一过程,以及草堂建成後的生活情景都详实地记录下来。後人评价杜甫诗是「诗史」,其实他首先写的是个人经历,个人所经历的历史。个人经历映照着时代,构成更宏阔意义上的诗史。

  构建房屋,第一就是选址。反映在杜诗中就是《卜居》。当时他寄居在城西浣花溪畔的古草堂寺,选择地址自然就从日渐熟悉日渐亲切的浣花溪畔开始。果然,地址也就选在寄居寺院不远的浣花溪畔: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今天为解这两句诗,注解家为一件事争论不休:谁为杜甫「卜」了这个地方,并出钱为他修了草堂。一方认为这个人是裴冕,一方认为裴冕与杜甫并没有多麽深的交情,加上这位节度使深谙权谋,且不爱诗歌,不可能资助杜甫构筑草堂。我觉得,这争论一开始就有些偏了。修草堂第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要一块地。从古至今,中国的土地都是国家所有,唐代也不例外。所以,要建一座房子,最重要的是地,而不是钱。尤其是在这距省城才几里路的地方,那土地的所有权还是相当重要的。大家都离开那个「卜」,而只去说钱,并在此问题上聚讼不已,眼界有些狭窄了。我倒认为,这个主人就是裴冕。他是给了杜甫一块地。「卜」本来就是选地的意思。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一个弃官而去的布衣,不需要住在城里朝九晚五。这里江流萦回清澈,对一个面山临水时写过动人诗篇的诗人来说,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了。诗人自己也喜欢这个地方。看,风景多麽美丽,江水之上:「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对鸂鶒对沉浮。」

  然後,有人送钱来了。《王十五司马第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这位在王家兄弟中排行十五,官职是司马的人是杜甫的表弟,他出城来看望杜甫一家,并送来修筑草堂的钱。「忧我营茅屋,携钱过野桥。」盼着钱来的杜甫早就在江边等着了,所以王表弟还在江那边就被他望见了,看着他一步一步从桥上走了过来。写诗需要想像。读诗也需要一点想像。有了想像,诗中的场景才能生动活泛起来。

  有了钱,就可以开工了。

  开工之时,杜甫对於草堂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看来「主人」拨给他的地够大,不但要让他盖一座房子,还要让他可以靠着这地讨将来的生活。草堂开工是在春天,也正是栽树植竹的最好时令。杜甫开建草堂,同时也是在构筑一个园子。钱都花在草堂的构筑上,营造这个园子的其他材料就要向当地的旧友新识寻求帮助了。一个诗人,唯一的手段也就是写诗。好在那是个诗歌与诗才受到珍视的时代。不像今天,称谁是诗人,已经是对人表示轻贱的一种方式。他的第一首诗是讨要桃树苗,他要在园中种一片桃树。作为诗人,他喜欢桃树「春来还舒满眼花」,作为一个生活无着的人,他要的是桃树结果,「秋高总馈人实」。可以自己吃,多出来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售卖。他写诗向一个姓萧的县令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棵,春前为送浣花溪。」规定数量,还要规定送达的时间地点。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风习。如若不信,假设在今天,一个失业诗人来到一个地方,给当地县长写一首这样的诗,大家都可以想见会是什麽结果。又有注杜诗者说,这样做是为了美化环境,这不全面。即便今天,拥有亿元豪宅的人,房前屋後也栽不下这许多树去。想想一百棵桃树栽下去,要多大的地方,这是要弄一个规模不大的桃园。可见「主人」为他「卜」的这块地并不太小。

  接着,他还要继续为这个围绕着草堂的园子栽种别的都很占地的东西。唯一的办法还是写诗。这回要的是绵竹县的竹子。「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要竹子的对象是姓韦的绵竹县令。几个月前,他入成都前经过绵竹县,所以说「他年到」,也就是去年曾经到过。发现那里的竹子很好,所以去讨要。

  还不够,还要栽树,要栽生长快,很快成材成荫的树,打听一遍,四川此地,生长最快的要数桤木。「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要造成十亩荫凉,数量也不是一株两株。

  然後,向人要松树苗,写一首诗去。

  再向人要果树苗,也是写一首诗去。而且要的不是一个品种:「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看来这个园子够大的。

  房子盖好了,园子里栽了那些麽多的植物,房子里还少些用具。还是写诗问人去讨要:

  「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诗有一个特点,表面看朴实无华,就是诗人的随手书写,但艺术感染力就在这貌似不经意的起承转合,在诗意的随处点染处发生。有古人评此诗说:「一瓷碗至微,却用三四写意。初称其质,次想其声,又羡其色。先说得珍重可爱,因望其急送茅斋。只寻常器皿,经此点染,即成韵事矣。」今天人说诗意,往往「为赋新词强说愁」,离开具体的生活另行营造。而真正胸怀诗意者,都是从亲身经历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来。日常事便成了「韵事」,平常的起居就成了今天人常抄洋人荷尔德林的话,所谓「诗意地栖居。」

  关於这瓷碗的出处,还可一说。

  唐时的四川,有名窰烧制瓷器。杜甫向韦少府讨要的大邑烧瓷就出於当时着名的窰口:邛窰。从汉至唐至宋,在中国,四川一地都是经济生产非常发达的地方,繁盛的丝织业之外,传统的瓷器生产也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代表就是邛窰。今天在邛崃一带,还有窰址可供凭吊。比如十方堂遗址。民国年间,内战不休的四川军阀还曾大面积开掘窰址,将出土的器物拿到市场上大量出售。当时在华西大学古物博物馆担任馆长的外国人葛维汉曾向国民政府提出对邛窰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的报告,却未获批准。他退而求其次,便在古物市场上紧急收购。今天,我们可以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看到馆藏的邛窰精品,得感谢葛维汉等人的抢救之功。

  当大邑白胜霜雪的瓷碗送到浣花溪边,杜甫营造草堂的工程便初步完成了。

  他满怀欣喜之情,写了一首诗《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背对着城市的草堂建成了,屋顶上盖的是白茅草。从江边已经走熟的路上望出去,可以看到郊外青碧的田野。桤树挡住了阳光,风动叶片,彷佛在吟咏诗章。一笼笼竹子上露水下坠的同时还缭绕着炊烟。树上飞来了带着雏鸟的乌鸦,燕子也频频飞来,在屋檐下筑起新巢。有人说你这就是扬雄的家嘛,算了,我也懒得跟人解释说我不是他了。

  前面说过,杜诗的特点能将诗意随处点染。如何点染,就看诗中所用的那几个词好了:「碍日」的「碍」。「吟风叶」的「吟」。「和烟」的「和」。「暂止」的「暂」。「语燕」的「语」。杜甫自己就夫子自道过:「语不惊人死不休」。怎麽惊人,就是如此惊人。

  成都,给了杜甫一个颇为宁谧的安身之所,杜甫将在这里为成都为世界留下永恒的美丽诗章。

  成都给杜甫的这个地方好啊:「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诗人想,我是不想离开此地了,这样的心情也是有诗为证的,「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离朝廷越来越远,我就在这里作一个农人老去了。杜甫诗是上承陶渊明的。陶的诗作正是写他归隐乡间农事的实践。好了,草堂建成了,就要接待客人了。

  《有客》:「有客过茅宇」。这个「过」不是今天过去的意思,而是到来。杜甫正在园中劳动,「自锄稀菜甲」,有点衣衫不整,自己整理吧,手上沾着泥土,所以「呼儿正葛巾」。

  《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我的诗文怕不是那麽有名吧,哪敢惊动大人把车马停在江边来看我啊!这位出门有车有马的人是谁呢?「主人为卜林塘幽」的主人吗?杜甫没说,我不去费心猜度了。有客是好的,但客人身份太高,就有些拘谨,还要为饭食不好而表示歉意:「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这首诗还值得一说。那就是其在诗歌史上的创新性。明末清初注杜诗的权威仇兆鳌说:「直叙情事而不及於景,此七律独创之体,不拘唐人成格矣。」也就是说,唐代人写七律,不能光叙事,还要先写两句景。但这首诗没有写景,直接叙事,打破了陈规,有独创性。

  还有《客至》。这回轻松多了,随便多了。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诗流传甚广,不解释了。只说今天成都市中还有名叫盘飧市的,这名字也是得於杜诗吗?又或者那时城中就有这样名字古雅的菜馆了。刚刚说古人表扬过《宾至》一诗不拘一格的独创,而这首《客至》又回来了。前两句就是写景的。如此看来,诗的创新与否,还在於内容表达的需要。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说的正是这个意思。针对这首诗,美国人宇文所安说,在成都期间,杜甫形成了一种新的律诗风格。「在此类诗中,经常出现快乐自得的形象,老狂士在小农舍中过着朴素的生活,周围是优美的自然风景。」宇文所安正是把这首《客至》当成这类诗的典型。他说:「轻快的笔调加上完美的形式,使这首诗备受赞赏,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模拟过它的首联。」

  还有一位叫韦偃的画家来访草堂,并在其东壁上画了一幅奔马图,事见杜甫诗《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韦偃是当时以画马闻名的着名画家。也与杜甫一样寓居成都。今有《双骑图》、《牧马图》传世。他画在草堂壁上的马却消失在时间的深处,无处踪迹了。不过,从杜诗中读得这些遥远的往事,再去游今日草堂,笔底乾坤,心中波澜,确乎会有更真切深沉的感怀。

  无论如何,这时的杜甫不再是安史之乱发生时,奔波於道上,亲见亲历苍生苦难而写下《三吏》与《三别》的杜甫了。也不是从华州到秦州再到同谷颠沛流离满心苍凉的杜甫了。在这里,他将带着欣喜之情为成都画像,为成都写下优美的诗章。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5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