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不仅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它位于北非东部,是亚州和非洲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与此同时,又扼守世界航运要道——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捷径。历史上,埃及处于古老的丝绸之路西端交汇地带,因此埃及毫无疑问是新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
说起中埃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就不得不提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合作区位于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内,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就像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样,20世纪90年代,埃及领导人借鉴相关经验,在埃及的红海岸边也画了一个圈,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从一片荒漠中应运而生。
1997年,中埃两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中国同意为埃及在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内建设一个自由区提供建设经验,并鼓励中方企业参与自由区的项目建设。经过多方努力,2008年,天津泰达成功中标,开始建设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随后,在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合作区继续发展,筑巢引凤,成为中埃合作的亮丽名片。目前起步区1.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进驻了近30家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包括填补埃及乃至北非地区玻璃纤维生产空白的巨石玻纤、为埃及粮食储存提供保障的牧羊粮仓、促进埃及农牧业发展的新希望集团等。不仅带动了埃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也为埃及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企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埃期间,与塞西总统一起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揭牌。目前,6平方公里的拓展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预计届时将进驻100多家企业,可以为埃及创造1万多个就业机会。
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埃经贸合作的升温以及埃及经济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将发展得越来越好,这颗“一带一路”上的明珠将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埃两国经贸关系的成功例证,它使两国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得以落实。”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副主席马赫福兹·塔哈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位于埃及苏伊士省苏赫奈泉港,距离首都开罗120多公里,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始建于2008年,由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泰达目前正在开发苏伊士运河经济区7.23平方公里的区域。
塔哈对泰达公司招商引资的成果表示赞赏。他说,在经贸区的中国巨石埃及公司(简称巨石埃及)是杰出的玻璃纤维制造商,是中国在埃及最大的生产项目,落户经贸区后一举将埃及提升为世界主要的玻璃纤维生产国和出口国,“泰达和巨石是我们重要的发展伙伴”。
8月28日上午,塔哈出席了巨石埃及20万吨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投产仪式。他说,巨石埃及公司为埃及当地人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4年来向埃及财政部门上缴税费超过1680万美元,向埃及海关上缴税费3350万美元。“我们和中国投资商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经常碰面解决问题。巨石公司在埃及的成功是这种合作模式的成果。”
8月28日下午,塔哈还出席了苏赫奈泉港口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的生产竞赛启动仪式。塔哈说,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有国际性码头建设的成熟经验,我们希望依据“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方在经济领域深化合作。
塔哈说,中国在埃及不断增加投资,让两国之间达成的各项协议得以落实。“我们真诚欢迎中国企业来埃及投资,埃及政府将提供全方位支持。”他表示,埃及有许多投资方面的优势,包括新的投资法、友好的投资环境和大量熟练劳动力,是中国企业在非洲、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国家中最佳选择。
“我们鼓励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各方面的合作,”塔哈说,“埃及将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枢纽,而不仅仅是一个中转站。”
雨时节,记者来到坐落于距开罗120余公里的苏赫奈泉市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见证合作区设立10年来中埃携手使“沧海变桑田”的骄人成绩。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经过10年发展,在红海之滨的荒滩上建起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园区内道路平整宽阔,工厂机器轰鸣,合作区办公大楼掩映在葱郁的绿植中,配套酒店、公寓和乐园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展现了引人瞩目的“沙漠之花”。
据埃及泰达董事长刘爱民介绍说,截至目前,已建成的1.34平方公里“起步区”运营稳定,于2016年启动的6平方公里“扩展区”软硬件配套已趋完善。园区入驻企业7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累计吸引投资超过10亿美元,年产值1.8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300个。
记者走进园区的龙头企业之一巨石埃及玻璃纤维公司,了解中埃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据介绍,成立于2012年的巨石埃及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目前已有三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总投资达5.2亿美元,是我国在埃及最大的制造业投资项目。该厂目前玻璃纤维年产量达20万吨,这也使埃及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玻璃纤维出口国。
现年29岁的埃及员工伊亚德身着整洁的工服,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伊亚德骄傲地告诉新华社记者,他现在是公司玻璃纤维拉丝车间的副主任。他说:“我五年前开始为中国企业工作,自那以来,我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
伊亚德表示,中国企业和中方管理人员不仅传授生产技术,也传授包括如何制定计划、安排生产、完成任务等管理技巧,帮助一些埃及员工完成了从生产者到管理者的“华丽转身”。
据了解,在这家企业的1800名雇员中,埃及员工占比超过97%。“我们正在培养更多像伊亚德这样的中层管理人员,未来我们将实现生产环节全部由埃及员工负责。”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剑飞说。
巨石埃及玻璃纤维公司的发展成熟是整个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十年发展的代表。在经贸合作区设厂,雇佣埃及当地员工,产品紧贴埃及国内需求或直接面向出口--正是这样本土化经营、本土化生产的思路,使得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和相关中国企业在埃及深深扎下根来。
在当地考察的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葛顺奇对相关中企“抱团”落户的做法十分赞赏。他指出,园区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环境和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同当地政府沟通方面的成效较单个企业优势明显。
葛顺奇认为,埃及作为人口大国投资潜力巨大,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立十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发展前景光明。
根据 人民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