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4|回复: 0

历史维度下的“中国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31 19: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耸的银行总部外墙贴了反光玻璃,一旁是卖摩托车零件和塑料管的街头铺子和牙科诊所。马路有十个车道那么宽,市内街道像高速公路一样。农民工走在路肩上,带着行李箱或铺盖卷,公交车和卡车从身后急速驶去。到处都是打桩的工地,电钻咝咝作响,摩托车呼啸而过,尘土飞扬,街边上的噪音震耳欲聋。道路宽阔平整,却没有红绿灯和斑马线。这座城市是为机器造的,而不是为了人”。

  张彤禾在《打工女孩》第二章中的开头,用白描的手法呈现了那座她眼中的东莞。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东莞和生活在那里的农民工,恐怕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下发生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社群迁徙,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他们的梦想生活。而在东莞,这种“中国梦”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我们看到,东莞这座城市运作的中心,是坐落在此的各类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制造工厂,而维系这个工业化系统运作的则是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农民工。

  当然,张彤禾并不是仅仅想要描写东莞这座城市。“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才是她真正想要书写的题目。在这种变动中,打工族恰好是参与其中最典型的群体而已。张彤禾笔下的那些打工女孩,从农村跑到城市打工,与自己的老板博弈,参加成功学的培训,去学习英语,可以说都是为了摆脱贫穷的家庭,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张彤禾看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起码让我们知道,“在中国有多少人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求改变”。

  于是,张彤禾为农民工主题的写作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农民工的变动放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大迁徙中一同考察。这样特别的视野,将《打工女孩》与以前所有的农民工题材的作品都区分了开来。张彤禾没有局限在对中国农民工生存环境的廉价同情中,在她的笔下,这些来自农村的女孩尽管确实有着迷惘、遭遇过巨大的挫折,但她们与那些历史上经历过迁徙的先辈们一样勇敢、努力、富有智慧。与张彤禾的赞美相对应的事实是,较早来到东莞的打工者中,已经有许多人慢慢获得了成功。在“农村到城市”巨大的生活变动中,许多农民工已经逐渐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在历史的维度中,农民工就不再是一个特殊、孤独的群体。他们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一群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随时寻找到类似的迁徙群体和先例。张彤禾自己的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张彤禾出生于一个华裔家庭,她的祖父出生于吉林,前往美国学习后又回到中国,张彤禾的父辈则都在中国出生,但此后又都去了美国,并全都留了下来。因此,关于“中国”和“迁徙”的记忆,始终都存在于张彤禾的基因里。这种特殊的身份带来的是,她无法和那些与中国没有任何瓜葛的西方作家(比如她的丈夫何伟)一样,只是因为好奇而去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也无法完全没有任何感情地对这些变化做出评价。在她观察的过程中,一定会在这些年轻的打工者身上,看到自己家族的影子,看到许多历史上中国人的影子。同时,作为一位常年漂泊在外的女性作家,她更加能够理解她笔下的那些年轻单身女性在异乡生活的孤独滋味。因此,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作者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观察和描写,但却到处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充沛的感情。对于《打工女孩》来说,张彤禾既是一个观察者和书写者,本身也同那些女孩一样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她同样是从远方迁徙到东莞来的“外乡人”中的一员,并与那些姑娘一起完成着这段“25年来都持续的历史上规模最大迁徙”。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让张彤禾有了特别的叙事视角。同许多西方观察者不同,张彤禾不关心政治上、制度上的话题,就好像她笔下的那些女孩一样,她只是在“跟她们度过每一天,静静地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她关心的是这些女孩的生活和工作,关心她们的恋爱,关心她们和父母的相处……正是这些柔软的话题,让我们接触到了从未了解过的打工者的另一面。然而,这些看似细微、女性化的观察角度,却未削弱主题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她正是在这些生活最普通的地方,发现了这场社会变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人们太急切地在追求成功,缺乏耐心,太过于期待人生中能有捷径,以至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匆忙应付中过去。在这个变动的社会中,“成功的秘诀就是一知半解,夸夸其谈混到一份职员、教书或是其他什么你想要的工作即可。……”或许,借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当下的中国,为什么成功学会如此受到欢迎;为什么人们不再愿意停下一个小时来阅读;为什么每个人都在谈论车子、房子、票子,却几乎没人在乎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的,当下的中国宛如一座放大了的东莞城,或者一条放大了的东莞工厂里的流水线,每个人都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跟随着机械运动的程序,快速地制造着被那些称为“成功”的商品,却从没思考过它们的质量究竟合格不合格。

  很显然,《打工女孩》再次证明了个体叙事对于实现历史表达的真实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尽管书中的主人公只是几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但是她们却代表了当下中国最真实的面孔。这些打工女孩,不仅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姑娘,也是作者张彤禾,或许更是在读着这本书的你和我。

来源: 晶报·深港书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1 18: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