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8|回复: 0

一个扮演癖的中年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0 04: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藏以格 于 2014-12-20 04:03 编辑

来源:网络
0.webp.jpg

“我就是那个扮演姜文的人。”此处姜文已经置换成为一个符号,演员姜文和导演姜文并不是同一个人。

【1.扮演癖】
媒体上的姜文,属于那种走在哪里看见不痛快都要硬邦邦地来一枪的家伙。一个能够移动的男性力比多分泌站;一个随时过溢的雄性荷尔蒙容器;一个来自唐山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个一米八三的摩羯座;一个影视界的红太阳。假设有一个同名雕塑的话,闭上眼睛脑海里是一个用阳具戳破天空的形象。

所以他会出现“逗弄”“欺负”记者,所以他会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贬低和自己同星座的赛尔乔莱翁内(摩羯座国际级导演真心不多),尽管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影像上处处致敬人家的《美国往事》。

这都是扮演需要。他进入了一个演员需要的假定情景。

12月17日继《一步之遥》网上“反水”评论一边倒之际,姜文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的时候,再次祭出了这招:姜文对姜文说,这个隐含前提是我把我的马甲抛了出来。当危急情况的时候,我还有一层自我姜文的可选项。当然这是现实读解,而我认为更合理的解释:一个演员的自我分裂。

无论是往回退,还是往前进,姜文都有另外一个属性身份,而这恰恰是演员的职业特性。

如果查看数据的话,你会发现姜文执导的五部电影中的每一部里他都当了演员,从《让子弹飞》开始更是当仁不让的男一号。而他从2005年《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再也没有在别人导演的电影中参演任何重要角色,迄今已经10年了。

所以,崇拜姜文也罢,讨厌姜文也罢,请回到他最初的原点,他是一个演员,一个业务能力极强的演员,而演员本身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的特殊性就是他们所需要外界回馈的即时性。

22岁刚从中戏毕业的时候,姜文的满足感来自于扮演老大爷和扮演秦怡的父亲。中戏表演系,至今都把当年80级毕业生姜文模仿老大爷的视频录像带,作为优秀学生作业保存。

【2.中年危机】
12月16日“澎湃”发表了一篇《送给姜文的掌声,居然在“一步之遥”开场时就用完了》,这是官方媒体第一篇负面报道,影响颇大,不到24小时之后,“澎湃”又发出了姜文长专访。

此时51岁的姜文已不再是半年前在戛纳“逗弄”凤凰娱乐记者的模样了,他把本来15分钟的采访撑到了一个多小时:

他最大的委屈和底线就在于,你们外界评论说什么都行,但我绝不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低级趣味”典出自另一个一米八三摩羯座的湖南人。

趣味和审美是一个艺术家的通行证。你可以批评一个艺术家的道德观念有问题,但是你绝不能批评他趣味和审美有问题,那等于判处死刑。

在这篇专访里,我看到了和《一步之遥》电影中类似的东西,那就是中年危机和强烈的焦虑感。

焦虑感是通过不停地絮叨开始的:他细说从头把自己22岁成名之后的心路历程全说了一个遍,

在这篇专访里,他一共用了5次“我想说的是”,4次“就是说”,那么从语言心理学上来讲,这类似于某种辩解状态,而辩解状态的背后是失控局面。

电影中台词话唠的背后是中年危机,不自信,口头禅:“我想说的是…”说明他特别担心被误解,而这个场面常见于父女交流,两辈人沟通关系上。

2014年的《一步之遥》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开篇方式都是姜文的旁白,可是相比20年前真诚的夫子自道,2014年的这段开篇台词啰嗦粘腻油滑。

姜文在“澎湃”采访的时候说《一步之遥》是关于救赎的故事,是马走日救赎完颜英的意外死亡么?可是这个主线的点位看着不太准。一个女人因我而死,那么我就不能让另外一个女人继续为我受累。可是周韵篇的视点都在周韵的动作线上,马走日的动作主动性在哪里?而最后除了站在漆成大红色的大风车门口以5分钟啰嗦演说的方式主动求死?

如果救赎的是他此前的坑蒙拐骗,那么则更怪了,因为此时死亡应该是一个验证动作而不是台词自白,这个英雄自杀方式除了形式感具备魔幻色彩之外并不直接。这个求死动作并没有拯救性,也不像升华。

【3.孩子】

孩子这个词,更动听更委婉的说法就是赤子之心。

“我还是一个孩子。”姜文在他的第五部执导电影中,终于有机会给自己安排了这么一个场合说出这句肺腑之言。

孩子心态的表现特征是什么?听不得批评意见,媒体上的姜文,某种程度上是媒体“宠”出来的。

所以在出现凤凰娱乐采访姜文的段落之后,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姜文进入了演员状态。他还在找当年从中戏毕业之后,20岁出头小伙子满大街溜达演60岁老头被解放军战士立正敬礼说大爷好的感觉。

姜文的孩子,所以出现了他对西部片经典导演赛尔乔莱翁内的不屑与“喷”,在那一刻他扮演媒体所需要的“姜文”,那是一个符号,一个普遍软性媒体继续塑造的硬派父权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不可能有他的偶像崇拜,最多是拍拍人家肩膀的表示互相肯定。

但是迄今为止,姜文还只是一个把中国历史题材能够重塑的大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距离《美国往事》这个级别还不够。这段讲述美国20年代禁酒令的黑帮成长故事能让一代又一代中国观众移情。固然有心灵材质和故事内核等等的距离。

《一步之遥》里面打动我的是此前姜文难得一见的爱情戏表演。此前四部电影中他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一部分。但是在《一步之遥》里,他终于出演了自己电影的爱情戏,而就在他和舒淇几个对手戏的眼神中,我看见了20多年前的马小军夏雨的那种眼神,非常孩子气非常可爱的眼神直接流露。能保持这种童真孩子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电影通篇都能保持这种轻盈状态倒也是难能可贵。可是在结尾部分,马走日因为爱情荷尔蒙而产生的青春感又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段5分钟无甚魅力让人出戏的“灌口”台词。

一下子从爱情模式切回到两代人交流模式,又回到了絮叨的中年危机。

【4.好了,不闹了】

好了,影评写到这里,不闹了,其实我非常能理解姜文的委屈和不满。

如果把“性暗示”“拍电影赚钱”当做姜文拍《一步之遥》的目的,那还真是把人看轻了,把自身观众的欲望不满足和金钱不满足投射到姜文头上,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从我个人而言,姜文电影最好的就是《鬼子来了》,是国内同题材电影无法超越的好。

姜文所有电影中几乎都保持了对马这个姓氏的偏爱,《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鬼子来了》马大三,《让子弹飞》马邦德,《一步之遥》马走日等。

马这个姓氏本身带有强烈的动物特征和雄性荷尔蒙气息。而所有电影中演的最好的就是马大三。把中国北方农民小狡猾小算计和纯真热血都演出来了。

姜文一共执导了五部电影,而这五部电影背后都是他个人出发点的重述历史价值观。这是难能可贵的,假如从时间线去挖掘和整理姜文的野心也许会直观一点:

《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从自我投射出发对“文革”(1972-1992)的认知,《鬼子来了》他作为一个河北唐山人对抗日战争(1938年-1945年)的认知,《太阳照常升起》讲述时间从1958年到1976年,《让子弹飞》重述的是1912年左右的北洋年间,那么《一步之遥》原型则是1920年“阎瑞生案”。(此处年代描述仅为个人观影评估)

所以他在干一件什么事情?以虚构电影为手段重述当代史,这是一件费力又不讨好但是意义巨大的事情。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能干这事儿么?一个所谓媒体评论“放下理想的人”能干这事儿么?你都不明白别人的理想是什么,就轻言别人放弃?这有点强人所难吧?
既然性与政治是他的手段,历史是他的实验室,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就不能拍一部历史歌舞爱情片来完成和表达自我情感认识?补足一个51岁男孩对爱情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0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