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7|回复: 0

莫让蹩脚翻译毁了景区品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1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让蹩脚翻译毁了景区品位

莫让蹩脚翻译毁了景区品位


  近日,笔者到国内一家颇有名气的景区考察。景区规模不小,当日虽非周末,游客却不少,景区入口处有4A级旅游景区的标识,资深可鉴。看到景区到处高悬“山庄”的名字,推测应该是早期农家乐的升级版。仅从景区名字看不出它属于哪种类型,因为这里既不是历史遗址,又不是名人私宅,也不像度假村。门口有金色的葫芦高悬,里面宛如街市,又有鼓乐声声,实在不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囿于时间限制,没能游览全园,笔者重点看了两个专项博物馆,虽然来去匆匆,但印象颇深。一个是“葫芦文化博物馆”,说的是葫芦的前生今世;另一个是“关东民俗博物馆”,讲的是关东的民风民情。两个展馆规模不大,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没有“高大上”的展示技术与设备,但展品真实,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若如自家的老物件,让人睹物生情,与一些大城市里看到的那些冰冷生涩的历史博物馆或专业博物馆相比,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国内景区中也是不多见的。

  然而,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园区中的一大败笔。或许,在景区管理人员眼中,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笔者却认为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园区中标识牌上的英语错漏百出。

  在这个景区中,无论是在露天游览处,还是在展馆之中,英文错误比比皆是,堪称“无奇不有”。笔者举几个例子:

  其一,不应该错的地方错了。在景区中,一般导向性的英文标识是不应当出错的,因为这些标识有固定的译法,很容易查到。例如,进入园区后有个非常明显的标识,中文是“游览前行”并有箭头指向,而下面的英文是“TOURBE-FORE”。这显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其二,专业词汇不专业。园区中,“葫芦”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在英文中,表示葫芦的单词是gourd,作为俗语,使用这个词是对的,必要时,尤其是在做科学解释时,可标注其拉丁学名,这是国际通用的方式,用法广泛。但在展馆中,“葫芦与军事”栏目下,翻译时使用了“hyacinth”一词,这个词所对应的中文是“风信子”,是花,不是葫芦。问题可能出在“断章取义”上,如果在这个英文词前加上“water”,则为“水葫芦”,但水葫芦和葫芦完全不是一科,水葫芦常被称作“凤眼兰”,这种植物叶柄部分有点像“葫芦”,但仅此而已。再者,“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一词是藏文的音译,在英文中则多使用藏族同胞的发音“Thang-ga”。展馆中对“唐卡”的翻译使用了“Tangcard”,意思就南辕北辙了,因为card指的是“卡片、纸牌”类的东西,而不是卷轴画。

  其三,套用英文的专业词语,但把中国独有的东西说成了外国的另外一种东西。比如“肚兜”,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这个展品下使用了英文“stomacher”,这个英文词指的是早在15世纪在欧洲就存在的一种胸部饰物,它不是内衣,要穿在外面,功能也完全不同。再如,展品中有个“枕头顶”,在中国的北方家庭,尤其是满族人家庭,传统上使用的枕头是方形或圆柱形,枕头的两头称之为“枕头顶”,枕头顶绣制是一门颇为讲究的民间艺术,这在西方很少见。这个展品下的英文标注为“pillowtops”,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然而这个英文词语有其专属对应的物件,但与枕头没有关系。它是指在床垫放置枕头的地方加做的软垫,床垫类型的专门术语,这个软垫人们平时是看不见的。比如,英文church可作为教堂或者教会讲,但有个前提,这些意思都是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相关的,就像“庙宇”和“教堂”不可混用一样,因此,中国的萨满教则不能说成“SaManChurch”。在展馆或文字资料中,还有更加离奇的错误,如将“招亲楼”标作“BYBUILDING”,把“过大年餐厅”标注为“HADANNU-ALRESTARUANT”,把“春芳牌匾”标注为“Inthespringofaro-maticplague”,更是离谱。

  如果说上面所提及的一些英文错误尚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搪塞的话,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个错误就是不能原谅的,那就是把中国的“关东”标注为“KANTO”。这个词既出现在馆内,也出现在一些宣传折页上。“KANTO”一词本不是英文,而是日本地名“关东”,根据日语发音的英文标注。也就是说,这个英文标注代表的是日本的“关东”或“关东地区”,而不是中国的“关东”,或者说,这里的“TheKantoculture”,不是中国的关东文化,而是日本的“关东”文化,这当然是满拧了。更麻烦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在19世纪初,日本曾强占过辽东半岛,将其命名为“关东州”,使用的就是这个“KANTO”(在日语中,Kanto还指“间岛”,即现在中国的“延边”,这问题则更加复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使用这一标注,要么承认原来日本占领时的叫法,或者真是指日本的“关东”。这当然是大错而特错了,因此,这个错误远比其他错误更加严重,必须尽快改正。

  笔者在现场就曾询问过,这些英文翻译是出自谁之手,工作人员回答得很简单,“从百度上搜来的”。笔者又问,这个景区有没有外国游客,这名工作人员回答,“非常少,几乎没有”。那么,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英文标注呢,对方回答得也很直接,“这是景区A级标准的要求”。笔者相信,这个回答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国内部分景区标识牌标注英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景区不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而是为了跨过相关部门的“门槛”,达到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某些行业等级标准。因为没有这些所谓的英文翻译,景区很可能就不能实现等级晋升。由此可见,他们考虑的并不是游客的需求,而是景区评等晋级的要求。否则,如果真是考虑到客人的需求,那么有些景区就会严格把关、严谨翻译,或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韩语、日语、俄语等语言,而并非首选英语。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一些景区没有真正领会景区标识标牌系统评分标准的用意有直接关系。

  实事求是地说,以上问题在我国旅游业界非常广泛地存在,也并非仅仅发生在景区里,而且许多海外媒体也报道过类似新闻。笔者认为,这些错漏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方面在于社会各界对类似行为的过度容忍,另一方面,是因为景区管理者并没有把服务游客当做景区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造成管理与服务脱节。如今,社会提倡“匠人精神”,打造“中国制造”的精品,不高标准、严要求,不在细微处下功夫,如何体现匠人精神,如何打造国产精品?细节决定成败,堤溃蚁孔绝非危言耸听,不要因为细节上的瑕疵,让他人全盘否定你的努力付出。

  来源:中国旅游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