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齐鲁周刊
李炳烈努力向周围的中国人和韩国人证明:真正的韩国人应该是文明、有修养、开放而具有亲和力的,“随着新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逐渐来到青岛,这种能代表韩国形象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青岛市城阳流亭镇靠近立交桥的重庆北路,一个完全不会汉语的韩国人可以轻松地享受他典型的生活方式:购物,进饭店吃饭,晚上到酒吧放松,或者泡泡洗浴中心,接近凌晨玩饿了的话,还可以不费力气找到通宵营业的饭店——这种饭店在韩国很普遍。
1989年第一家韩资企业落地青岛时,韩国人留给青岛人的印象是逐利而行的商人,和其他外商没有区别,但现在他们正以邻居的姿态走进青岛人的生 活。一位替韩国人充当翻译的中国朝鲜族人指着漳州二路中商广场附近的居民小区说:“这周围40%的居民都是韩国人。”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在青岛的韩国企业 有5500多家,常住韩国人有5万余人,加上流动人口,这个数据则上升到10万,而青岛的市区常住人口在220万左右。在青岛市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出 门碰上韩国人不奇怪,碰不上韩国人才奇怪。”
青岛人眼中的韩国人一般是这样的,他们脚步匆匆,心里揣着赚钱的计划,表情严肃,大都开着现代或者大宇等韩国品牌汽车,年轻人则爱好在深夜飙大马力摩托车,喜欢到酒吧狂欢至深夜不散。
青岛被称为最适宜韩国人居住的城市,韩国《朝鲜日报》称,青岛正在逐渐“韩国化”。至少有一条韩语专线直通市政府有关部门,企业一般配有韩语翻 译,部分医院推出韩式服务,部分酒店、饭店和酒吧甚至专为韩国人开放,中国人一走进这些场所无异出国,眼睛所及是韩国人与韩国文字,耳朵所听是韩语,服务 员也是一身韩式打扮的朝鲜族人。
青岛市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只要会中文就不会迷路,只要会韩语就不愁工作。“这是一座无需用汉语谈生意的城市。”韩国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张五洙这样公开形容韩国人对青岛的印象。
但普通青岛人所看到的并不全是韩国人带来的好处。
在青岛市区,韩国人有时所表现的优越感引起了一些市民的不满。在青岛有很多韩国人或中国朝鲜族人开的韩国料理、洗浴中心、健身房和酒吧,只接待韩国人,里面的文字全是韩文,“服务员对韩国人热情,中国人一进去,一说话让他们发现不是韩国人,服务态度马上就下来了”。
韩国人对青岛人有时也心有不满。年轻的李炳烈2004年9月来到青岛,在市南区开了一家轮滑专卖店。最让李炳烈不舒服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细节 不注意,随地吐痰,上公交车一窝蜂乱挤,找零钱时单手一扔,“这在韩国是很不礼貌的,韩国人递东西,必须是身体微躬,双手奉上。为这事我还和中国人闹得不 愉快。”
在青岛的韩国企业中的有些中国雇员则认为韩国人太抱团,“到中国来就看着韩国人亲,买东西就认韩国货,青岛土大力快餐店一包中国香烟15元,外 面一包5元,偏偏到土大力卖,因为土大力是韩国品牌。”一位还未毕业的青岛大学学生这样描述他的韩国老板:“办公产品一律用韩国品牌,日常消费也要到专为 韩国人开的社区便利店买,这里的商品全是韩国进口,比中国同等商品贵两三倍。”
也有青岛人认为,韩国人比较爱国,“这是他们的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