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民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2014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共同颂扬“两弹一星”的精神、继承“两弹一星”的传统、推进“两弹一星”的伟业。我代表会议主办方中国核学会、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向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代表着我国国防建设的里程碑,为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奠定了基础。“两弹一星”精神,是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核心价值,并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中国核学会聚集了有: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程开甲、朱光亚、周光召、陈能宽、于敏、等一大批“两弹一星”元勋和著名专家院士们。他们为我国全面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因此,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是核学会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对整个核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核科技工作者的坚强精神支柱。广大核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核科技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基点。广大核科技工作者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核科技事业的伟大胜利。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核科技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广大核科技工作者以执着的追求和超凡的智慧大胆创新,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就要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核学会要以“开放、创新、求实”为宗旨,“做好服务、成就价值”,充分利用学会丰富的专家资源,提升各类活动的价值和影响力,为促进核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就要大力继承“两弹一星”传统,进一步普及核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围绕产业热点和焦点,加强与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沟通,提高社会对核能清洁、安全、高效的认知,广泛宣传核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天,我们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就要大力推进“两弹一星”伟业,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将更多更好的国际经验“请进来”,也要努力为我国核工业“走出去”做出贡献。积极参与、申办重要的国际会议,通过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积极宣传我国核科技成就、产品和服务,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蓬勃发展的核事业,传递中国的核声音,为我国核工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当前,我国核工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契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前辈留下的精神遗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全面推动核科技快速发展,努力把学会建设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民间团体。紧密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奋斗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