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很多人也只是装作爱学习。
作者 | 木蹊
01
每次去咖啡馆写东西,总会看到有人在假装读书。
有一次我看观察到一个女生,来到店里点了一杯咖啡和一份甜点,等服务员把东西端上来,也不喝不吃,而是从包里拿出一本书,然后放在美食旁,各种角度地拍起照片……
等拍好了,还是不吃不喝,一心一意地在修图。
我想,那张照片配上一段文艺的话发到朋友圈,应该会收获不少赞吧。
想起身边有个朋友,也常常在朋友圈晒书的封面。
有一次,她发了一个朋友圈:这一年,读了100本书,每天半小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过后来一次聚会,我们才发现,这每天的半小时,有20多分钟是在朋友圈。问她的读书心得,她也说不上来。
人人都说读书好,可是认真读书的人却很少,假装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有多少人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读书呢?我们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倒是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十分暴击:
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什么不把上网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在读书量成为可供炫耀的指标、爱读书成为朋友圈人设的今天,很多人其实丧失了认真读一本书的能力。
根据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一本正经地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春上村树”时,不要觉得太诧异。
即使是知名知识分子、书店创办人许知远,在面对年轻后辈李诞穷追不舍的灵魂拷问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会“找一些书评期刊引用自己根本没看过的冷门图书”。
“戏精”常有,“老戏骨”难得。
曾经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阅读调查就发现:有14%的英国人想过要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不过,真正完整读过的只有4%。
当这些人被记者问及为何撒谎,他们表示:主要是为了给谈话对象留下深刻印象。
02
为什么总有人在朋友圈里假装读书?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你读过多少书,并不会被别人知晓。
不过,在人均几十元的咖啡馆里读一本小书,拍个照片,可能在朋友圈的点赞转化率会高一些。
同事也好,父母也好,追自己的备胎也好,都会在朋友圈象征性地点上一个赞:嗯,文化人。
不仅如此,很多明星也热衷于这种“文化人”的人设。
比如演员靳东的人设是 “人生导师”,他曾引用“梵高”的句子: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高大上吧,还是繁体字……可是这句话很快被证实,是出自心理学界资深导师曾奇峰。
他还说过,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西点军校出的《没有任何借口》。但在2004年,这本书就被证实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
当然,不止是靳东,马思纯等女演员也在“读书”上栽过跟头。
其实大部部分人阅读,都属于道听途说式的。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仓央嘉措。
很多人想到他的诗都会记得经典的《那一夜》,并且常常引用。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
——仓央嘉措
可是,稍微有点文学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怀疑,康熙年间的僧人,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好的白话文出来?这让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舵手的老脸往哪放?
人无癖不可交,没有了解过一丁点的历史人文,怎么能一起假装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样的“二手知识”所欺骗,并以讹传讹。
所以不要轻信那些贩卖人生经验的大V,兜售生活片段的网红、意见领袖和消费达人们。
因为,那不是读书,而是一种“营销”,一种自我形象的贩卖。
03
当然,假装读书的不仅仅是把重点放在营销上的人,还有一些,是不知道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他喜欢 Kindle 胜过 iPad,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学过30多个 MOOC 课程,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每天听一本书,睡前还要听一段巴菲特的投资逻辑……
尽管看过很多书,每本书也都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不过看过的多数书后来都遗忘了,内化的知识感觉像喂了狗一样……
最终道理学了一大堆,但是本事却一个也没学到。
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在 “假装读书”。
后来我问他,那些形形色色的线上课程和训练营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
他想了一会儿说:“主要是心里踏实吧“,比如上的时候放一段名师音讯,就觉得时间没白过,充了点儿电。
他又说:“后来买了很多课都没来得及听。“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见识过了很多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项目,但这些项目都怎样了呢?
2017年3月,“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披露,他的总用户数为558.48万,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5.45万,专栏日打开率为29.3%。
也就是说,学习者虽然花了钱,但每天听课的占比不到三成。
这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公开资料显示,付费用户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钱买了却不听的大有人在,且这一类人数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为什么会出现花了钱,也不上课的情况呢?
其实,这些课程还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
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的内心满是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这时候,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时,人们就忙不迭地想去一窥究竟。
这种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才艺班……
仅仅是因为别人家都在上,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
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看、记不住、看不下去;
报了很多线上课程,但听后除了觉得老师很棒,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
制订了很多计划: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少玩手机、坚持早起……
但大部分都没坚持下来。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就算坚持下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我有个同事,最近发了条要开始读书的朋友圈:我决定安静下来看书,从哪本开始呢?都这么迷人。然后图片是几本小说。
过了两天,我问他:看了多少了?他说:还没开始,最近迷上了抖音,没时间看了。
这两年,各种线上学习资源越来越多:keep健身、学习类公众号、线上微课、线上训练营和各种大V等。
不过,大部分人在学习时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当然,这些伪学习也不见得都不好。有人学成了大侠,武艺高超;也有人学成了大夫,治病救人。
只是大侠和大夫都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成长。
而且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翻了一堆书、收藏了一堆精华、参加了一堆微课之后,以为自己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
那么,对于那些真的想改变自己人来说,怎样实现真正的读书呢?
其实,读书的过程注定是孤单的,因为它是自己与书本的单纯对话,你见过真正的学霸有时间发朋友圈吗。
所以,不要看见有人读书,有人倡导读书,有人炫耀读书,你也随波逐流,买本书摆着好看,下个电子书安慰自己,或者朋友圈发个动态,让大家都知道你在读书。
其次,读书是要带着目的。
它可以是提升自己的修养,或是增长自己的见识;或是想在某个行业精进,这都需要通过读书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总之,不能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否则,读多少忘多少,结果就是花了钱,也得不到什么提升。
最后,我想说,并不需要为自己不读书,而感到焦虑。
读书是进步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常年都不读书,但却有自己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可能源自生活,也可能源自行走,很多创业者并不是读书起家的,而是实干兴业的。
所以说,爱读书不光荣,不爱读书也不可耻。
归根结底,读书还是自己的事,读或不读,读多或读少,读纸质书或电子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怎样实现它,并真正积极地行动起来。
因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炫耀攀比。
何况这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朋友圈的各种晒都会过去,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真正的风景,那才是属于你的生活。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