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蜚语 于 2019-6-13 21:39 编辑
“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对西藏外部生态环境发展的态势来说,是一种势能,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外在的生态布局、技术进步与资源调整,往往会带来区域发展的推动力与牵引力,从政策和市场的两个范畴来看,西藏的角色定位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西藏发展的内生动力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激发了西藏区域发展内部的动能,从自我独特资源独特文化的再审视,到区域优势与联动优势的创新性拓展,都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全球引起共鸣,开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野。如今,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在政治互信、经济互利、人文互通、多边互助的框架下,“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新时代的全球公共产品。
谋篇而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引用了这句话,指出:“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 各地的改革与发展要“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将战略思维落实在全局上、体现在长远上、设计在系统上、规划在前瞻上。
2015年,中央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西藏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在中央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布局中,西藏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南亚的区位优势和纽带作用凸现出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对西藏外部生态环境发展的态势来说,是一种势能,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外在的生态布局、技术进步与资源调整,往往会带来区域发展的推动力与牵引力,从政策和市场两个范畴来看,西藏的角色定位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西藏发展的内生动力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激发了西藏区域发展内部的动能,从自我独特资源独特文化的再审视,到区域优势与联动优势的创新性拓展,都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齐扎拉表示,西藏拥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连接着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数个“一带一路”上的沿线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一环,把西藏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地区开放重要通道和前沿枢纽,“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往来,不仅是设施上、贸易上,还有政策上、文化上的民间交流,总之是一种全方位、多方面的交往。”
那么西藏的角色是什么?在这个角色定位下,西藏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优势转化与动力机制?
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传播高地
移动互联时代,全球化与信息化更加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文化传播更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形式去中心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信息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环喜马拉雅地区,已经不再因原有的山水之隔,成为沟通阻碍,而是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相对活跃的文化交流朋友圈。信息技术为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民众赋能,使全世界都能够领略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西藏在历史上,就已经是“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更是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
在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传播中,独具高原特色的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源不断的发展中,联动内外,整合资源,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作品创新等。在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融合发展思想下,加强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的文化媒体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学术研究、思想研讨,线上线下的合作,构建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传播与知识交流的高地,对高原生态的研究与保护、高原文化的传承、高原与全球发展的协调等议题展开范本研究,从而为全人类的文化繁荣和文化创新,做出前沿的探索与尝试。
向南亚地区开放的重要枢纽通道
若是以环喜马拉雅的视角,审视西藏拥有独特的区域位置,并将西藏置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宏观格局下,会看到西藏已经成为我国向南亚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枢纽通道和最前沿的“桥头堡”。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发展的思路创新的新探索与新棋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发展也是宏观规划与前瞻布局的新棋局,西藏的发展将在整个蓝图的规划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西藏面向南亚地区的开放,不是简单的对外市场辐射和对内市场联动,而是一种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信息枢纽、民心枢纽,不仅将内地四川重庆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等地的文化、经济、信息资源向西藏吸引汇聚,还要推动南亚各国的相关资源实现流转,从而交融在西藏,互通在西藏,并且能够在西藏民众的深度参与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新的增长点。西藏据高原要地,处南亚要冲,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格局中,直接或间接地与多方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西藏面向南亚地区的开放,虽是宏观布局,但在布局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合适的节奏,通过布点,层级推进。目前,先对吉隆、亚东、普兰等系列口岸和边境城市,进行提升扩容,增强民航、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实现交通的便利和畅通。同时,开展贸易项目的综合试点,并在拉萨市、日喀则市探索综合保税区,探索管理制度和外贸政策的完善与健全,培养外贸行业服务人才,确保优惠政策的落实与贸易的便利。
高原区域合作的特色产业创新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色列曾经在贫瘠狭窄的土地上,在干旱的气候中,因地制宜,通过科技开发与创新,创造了闻名世界的高科技农业、医药业、信息产业、军工产业;自然环境的生态,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是一种制约守护,也是一种引导扩展。世界各地的产业模式多是与本地的资源紧密结合。同时,因势利导,开发环境友好的产业模式,探索自然和谐的商业生态。
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净土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同时,也要看到西藏及南亚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嘱托的,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新型分工与科技进步,人们的消费升级和体验增长都出现了新业态和新变化,为高原区域的特色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西藏的文化旅游产业、体育休闲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农牧特色产业、医药产业、民航运输业都将成为新的突破点和需求点。
这些独具高原区域特色的产业创新,是基于西藏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高原资源和自然生态而形成的市场需求和产品诉求,如高原纯净水、高原农牧产品、高原医药,都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需要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而文化旅游产业、体育休闲产业,需要升级服务设施与管理水平,增强前来旅游休闲度假游客的体验值与舒适感,实现高质量高效能的产业运营与维护。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区域特色,也决定了该区域产业创新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别的国家和地区无法复制与模仿。因此,西藏可以大胆尝试特色产业创新区的开拓与经营,通过与南亚各国的合作,发展形成独有的产业创新模式,造福人类社会。
西藏是中国拓展“一带一路”对外开放领域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举足轻重。由于区情特殊,西藏对外传播在国家对外传播体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关乎西藏对外开放与发展稳定,也直接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西藏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西藏对外传播尤其是媒体对外传播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1·25”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全媒体建设。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对西藏媒体对外传播是新挑战,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又为西藏强化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要深刻认识对外传播在西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媒体对外传播的趋势和规律,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促进西藏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深耕内容、丰富手段、扩大主体、细分受众、拓展渠道等方面下功夫,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西藏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实现长足发展作贡献。
双线参与:对外传播在西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与一般人想象不同,雪域高原从来不是封闭的孤岛,自古便与周边文明相互交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除了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古代长安紧密相联,据考古和文献记载,西藏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地区也关系密切,与南部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更是屡见于汉藏史籍。
“一带一路”建设,让这片古老的高原进一步彰显了特殊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西藏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亚国家相邻。在国内各地区当中,处于“一带”与“一路”最近连接节点和双线参与的独特地位,在实现“一带一路”一体化方面有重要作用,承担着构建国内连接“一带”与“一路”中心线的重任。双线参与的独特优势地位,无疑为西藏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也为进一步强化西藏媒体对外传播,带来有利发展契机。西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需要媒体对外传播也必须“双线参与”, 不断强化。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由于特殊历史政治原因,西藏的开放与发展,往往易引来一些境内外的杂音噪音,遭遇意想不到的误解与争议。这其中,不但有境外各种势力有意无意的曲解和攻击,国内也有不少人因对西藏缺乏深入了解而存在误解成见。因此,西藏媒体对外传播不但要强化向境外传播,面向世界宣传西藏,引导国际舆论导向,还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同时,西藏的媒体传播也要兼顾向区外传播,面向国内受众群体介绍新西藏的进步和发展,打破刻板印象,化解偏见误解,获得国内受众对西藏改革开放理念的认同与理解。尤其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所形成的民间传播力量,在媒体对外传播中作用不可小觑。有了更多认同与理解,就能形成同频共振,共同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促进西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获得更大发展。
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技术,为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强化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与支撑。全媒体时代西藏媒体对外传播的着力点,是用好技术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各类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西藏借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发展、扩大开放的方案说清楚,把“一带一路”建设将为西藏各族人民带来更加富裕幸福新生活的道理讲明白,把西藏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保护、生态和谐等协调发展的理念介绍出去,为确保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推动西藏开放发展作出贡献。
新旧融合:全媒体时代给西藏对外传播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西藏媒体对外传播立足于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传播好中国西藏声音,以每年重大事件为主题和契机,着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积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整体塑造和展示西藏良好形象,对区外受众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对境外的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然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新要求、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新环境,西藏媒体对外传播还存在一定差距与短板。比如,内容主题比较单一。多涉及经济、政治等宏观层面和区内外重大事件,宣传痕迹重,对文化、生活等微观层面的报道缺乏足够关注,较少新媒体传播所需的温度与趣味。形式相对传统呆板。往往以枯燥的结论性语言代替生动的故事性讲述,以空洞政治说教甚至宣传口号代替富有思辨性的阐释与剖析,缺乏互联网传播所需的故事性与“细节梗”,以及网上平等交流所需的思想性和说服力。传播主体不够多元。传统意义上的对外传播,是以国家为主导,以主流媒体为主力,但在全员媒体时代,民间传播作用不可忽视,更易为区外及境外受众所接受和认同。目前对这一部分力量,缺乏积极引导与吸纳整合。受众对象细分不足。由于长期受地理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以及区内人口结构变动缓慢等因素影响,西藏媒体习惯于以相对单一的受众群体假设,进行单向模式的宣传,往往以内宣方法从事对外传播,较难适应互联网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此外,还存在对外传播效果缺乏科学全面评估和渠道开拓利用不够等问题,导致西藏媒体对外传播仍存在“信息逆差”。
这些固有问题以及因全媒体而凸显的不足与挑战,恰恰是西藏媒体对外传播新的变革契机与强化动力。具有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等特点的网络媒体,为以往相对偏远封闭、信息流通滞后的西藏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发展机遇。网络媒体一是提高了西藏媒体对外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信息传播跨时空,让古老高原完全打破了传息传与受的时空限制,信息传播与世界同步,理论上与全球媒体站在了同一竞争起点。二是丰富了西藏媒体对外传播的手段与形态。不仅文图、声音、视频,还可以H5、VR、AR等;不仅有报刊、广播、电视,还可以将地域性媒体内容转化后,在各种形态的网络媒体上传播。三是更方便人们对西藏媒体对外传播的互动。信息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互动交流,西藏媒体对外传播有可能藉此建立与区外、境外受众的“强连接”,更加贴近受众需求。四是西藏媒体对外传播效果能得到准确评估。大数据、云计算等媒体技术手段,使传播效果评估更加便利科学,不仅可以通过效果反馈调整传播内容与方式,还可以在细分受众基础上进行精准推送,提升传播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只要能积极应对挑战、敏锐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将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应用,融入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与经验,新旧动能一体激发,西藏媒体对外传播就会变挑战为机遇,弯道超车加快发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理念,为主流媒体转型成为“全媒体”指明了方向,也为构建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明确了路径。西藏媒体对外传播也要明确着力点,比照“四全”媒体要求,立足西藏自身特色,集中优势传播资源,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策略,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整体对外传播。
深耕内容。全程媒体意味着信息在时空维度上全过程、全方位的传播。西藏媒体对外传播不仅要及时报道“一带一路”建设在西藏的动态实践,回应热点关注,增进共识互信,更要统筹兼顾报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应把文化传播作为核心内容。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深入挖掘具有浓厚地域风情的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传播载体,能够使西藏媒体对外传播在“一带一路”环境下的传播竞争中彰显个性,产生魅力和吸引力,从而使经济的、政治的、观念的传播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丰富手段。全息媒体意味着随着媒体技术发展,媒体能给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信息呈现形态,使用户体验更加丰富。这对西藏媒体对外传播突破语言文字局限,无疑是一个福音。以往西藏外宣媒体比如英语广播《圣地西藏》(Holy Tibet),要讲解西藏故事,介绍西藏旅游,只能通过单一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刻画,而通过网络,可以融入不同媒体表现手段,形象动态地进行展现。近年来兴起的西藏旅游热潮,除了交通更为便捷等因素,与各种新媒体的全息传播也是分不开的。因此,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趋势,根据不同信息内容,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全面推行“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传播理念,让西藏更加立体可感,“一带一路”带来的变化真实可见。
扩大主体。全员媒体意味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大大增强。人人都有麦克风,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信息生产和发布平台。而这种以社交形式呈现、自由创作表达且互动频繁的传播,比官方媒体一对多单向传播更具可信度和亲和力。西藏媒体对外传播除了继续发挥有权威性、可信度高的优势,起到引领作用,应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联动,对自媒体第一时间发现的对外传播优质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吸引自媒体与主流媒体良性互动,对主流媒体内容进行积极推广。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与自媒体的网上交流平台,分享诸如“一带一路”最新成果等信息资源,拉进两者距离,通过内容的融合,强化整体对外传播效果。
细分受众。全效媒体意味着媒体传播效果的大大提高,实现途径就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用户进行画像,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生产,更加精准地发布传播。这其中,细分受众是基础。比如,对有关“一带一路”媒体对外传播的受众,要做到精准传播,至少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外的祖国内地受众,主要是提升他们对西藏的了解和喜爱。二是受惠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南亚地区受众,重在增进理解加强合作。三是西方国家受众,重在用事实澄清误解与扭曲。此外,还要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媒体对外传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调结构、强弱项、补短板,靶向施策,让对外传播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拓展渠道。伴随着信息流动而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对外传播的最佳渠道。西藏媒体要紧紧跟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开放性思维,不但要充分利用国内各类渠道、平台等传播报道资源,也要主动抢滩国际舆论平台。尤其是海外社交媒体,因其开放、互动的特性,已经完全颠覆了国际传播格局。许多国内主流媒体通过与海外社交媒体融合,取得了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积累了成功经验。西藏媒体对外传播也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海外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的方式方法,尝试在国际语境下灵活运用硬新闻与软新闻相结合的传播技巧,发布更加亲民化和可视化的内容,塑造对外形象、吸引海外受众、开拓海外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经济合作发展的契机,也是强化媒体对外传播的机遇。作为中国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链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西藏不仅要抓住开放发展契机,把政策优势、地缘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也要抢抓全媒体时代机遇,进一步提升媒体对外传播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新时代对外传播新格局。
世界是多元的也是多彩的,南亚是多边的也是多元的。西藏作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唯有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格局中,结合自己的特色资源和具体实际,找准定位,整合资源,在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发展枢纽作用,形成环喜马拉雅地区经济带与文化传播圈层的高地,进而多方合作,形成互联互通,统筹内外资源和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深化协调发展,建构高原区域合作的特色产业创新区。
根据 21世纪经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